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黨史專家聚首綏芬河 熱議紅色交通線樞紐
2008-07-15 15:44:0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宋清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5日訊 中共『六大』是我黨惟一一次在境外召開的黨代會,『六大』閉幕後,周恩來、羅章龍等代表一行30多人分批經海參崴、格羅捷闊沃,通過綏芬河交通站入境回國。綏芬河被譽為中共與共產國際紅色交通線樞紐。80年後的今天,由中央黨史研究室、省委黨史研究室主辦的紀念中共六大8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綏芬河市召開,來自中央及全國部分省市的3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並發表了學術演講。

  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一部副主任、研究員李蓉:無論哪個城市打造歷史文化形象,都離不開弄清基本史實,搞明白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這樣一來,學術研究就被賦予了非常重要的意義。對綏芬河來講,紅色通道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文化品牌,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資源,要把這樣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打造出來,必須有強大的學術研究成果做底蘊和支橕。

  一個地下工作者是怎麼冒著生命危險,穿越國境線送情報的?這是老百姓感興趣的問題。而我們這些專業人士就要在深入研究、確定的基礎上,把枯燥的學術研究成果轉換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這樣就能達到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也能激發城市的榮譽感和市民的自豪感。表現紅色題材的影視、文學作品無一不是在史學研究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的,專家、學者有著自身的責任和使命,就是不斷發現,不斷出新,讓一個城市的紅色文化不斷擁有深厚的底蘊。

  黑龍江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常好禮:綏芬河紅色之路的歷史比較悠久,而且在中國革命史的進程中一直接續著,直至全中國解放。因而在中共黨史、特別是在黑龍江黨史中佔重要地位。綏芬河紅色文化資源的突出特點是紅色之路和赤色樞紐——一條聯系共產國際的紅色通道,這是絕大多數內地城市不具備的歷史文化資源,這是多麼彌足珍貴!

  在開發紅色文化方面,綏芬河還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有些史料需要繼續發掘、整理、核實和保存。鑒於這項工作的專業性很強,要有專人負責,要由懂行的專家學者來做。綏芬河地處中俄邊境,當時的斗爭環境很復雜,地下工作很隱秘,留下的資料不是很多。因此,現在著手做這些工作,自然要花費一番心血。我們要牢牢抓住中俄邊境這一地緣特點,把思路放寬一些,不僅從綏芬河地下黨組織的活動入手,還要發掘出當時當地的著名人物,包括俄羅斯方面的著名人物,打造出屬於綏芬河的國際化紅色文化。

  滿洲裡市檔案局副局長徐佔信:滿洲裡與綏芬河,兩座城市分別是中東鐵路東西線的兩個端點,又同樣是對俄經貿口岸城市,因此有著許多可比性。滿洲裡的紅色文化開發早於綏芬河,2002年建成了滿洲裡國際秘密交通線遺址紀念館,2006年又開設了共產國際展廳。眼下,張揚紅色文化的三期工程——紅色後代展廳正在建設之中;滿洲裡市政府、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和國家電影局三家共投資600萬元拍攝了電影《紅色滿洲裡》。通過這些做法,滿洲裡的紅色文化一舉揚名。作為兄弟城市,綏芬河應該借鑒滿州裡打造紅色文化的經驗,一定要以紅色旅游為載體,要依托紅色旅游資源進行長期規劃。你這裡的紅色景點要有吸引力,來旅游的人能無動於衷嗎?他們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廣告,他們可以替你到處傳播。

  滿洲裡和綏芬河一樣本來就有著優良的邊境旅游資源,滿洲裡自從花大氣力搞起紅色旅游後,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近90萬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超出了業內人士的預料。我們依托游人感興趣的國門、界碑等景點,在那裡搞紅色展覽,一舉兩得,這應該是紅色旅游的一大特色。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