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9日訊 綠化覆蓋率44.5%、綠地率42.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28平方米……尤其是前兩項指標超過國家級園林城市標准,牡丹江,這座以鏡泊湖聞名的旅游名城,正以其城市綠化方面的新姿態與大手筆引發關注——以全省獨一無二的租借地皮形式植綠擴綠……15、16日兩天記者在該市采訪,但願能呈現給讀者一個綠色『牡丹』以及『牡丹江』如何變綠的故事——
『租』和『借』城區變綠
在城市綠化建設中,最讓人犯愁的就是如何搞到土地,主城區的土地寸土寸金,同時還為了保證城市基本硬件建設的需要,難免對於綠地的發展有所限制。大多數城市普遍的做法是——征地,由當地政府出面協調劃撥土地進行綠化建設。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牡丹江市采用了『租』和『借』的形式。
『從目前來講,不敢說在全國,在我省,以這兩種形式發展綠化事業的城市還沒有聽說過。』按照牡丹江市園林管理處綠化科科長左貴彬的說法,『這完全是逼的。』
左貴彬告訴記者,征地雖然是發展城市綠化事業最主要的形式,但隨著城區土地越來越值錢,致使征地費用非常昂貴。『本來建設資金就緊張,如果每年花去大筆費用征地,可能其他的就乾不了了。後來我們就想,除了征用,能不能開拓出新的既能達到綠化效果,又能少花錢的形式?』
一次偶然的機會恰好化解了這道難題,左貴彬說,隨著城市改造,有的傳統意義上的農村變成了『城中村』,原有耕地已經不適合再耕種。幾年前,他們得知和自己有過合作關系的某村有閑置土地,『當時想法是征用,但費用非常高,後來我們就提出能不能采用租賃的方式,和村裡簽訂合同,如果對方需要就還回去。這樣不僅少花錢,還能達到綠化效果。』
這個想法最終得到了實現,牡丹江市園林管理處和這個村簽訂了年限20年、租金24萬元的租賃合同。不過由於原有的良好合作關系以及人脈因素,一共1.9公頃的土地,租了一半、借用了一半。『這個地方就是從301國道一進入牡丹江的301廣場。加上原有的3公頃多土地,目前301廣場可以說是牡丹江市的一大景觀特色。』左貴彬說。
除了租還可以借,之後,牡丹江市園林管理部門又借用了陽明村0.4公頃的土地在富江路建設了富江綠地。『從1998年到2002年期間,我們運用了「租」、「借」的形式建設綠地,雖然面積很少,但畢竟開拓了一個新的城市綠化渠道。』左貴彬說,今後他們還設想采取合作建綠地的形式,目前細節還在探討。
引進數萬株牡丹花
15日和16日,記者在牡丹江市幾大公園中看到,牡丹花這個尊貴品種也在該市落戶了。牡丹江市園林管理處有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7月,牡丹花被評為牡丹江市的市花,同時雲杉被評為市樹。『牡丹花的到來可以說為牡丹江增色不少。2006年大規模引進時,全國數家媒體以《牡丹花落戶牡丹江》為題報道了此事。現在牡丹江大約有3.3萬株牡丹花。』
牡丹花對生長環境要求甚嚴,牡丹江為什麼能夠大規模引進呢?
采訪中,左貴彬告訴記者,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在牡丹江境內就有牡丹花栽植的歷史。上世紀60年代末一直到去年,牡丹江先後從北京、沈陽等地分別引進了3.3萬株牡丹花,這些牡丹花經過不是很復雜的防寒措施就能開花,這也是大規模引進的理由。『至於雲杉,因為它是地產樹種,考古發現,幾萬年前牡丹江就有雲杉這個品種。目前在牡丹江市大約有6.3萬株左右。』
左貴彬表示,大力引進適合本地種植的外來名貴品種、大力發展當地原有品種是牡丹江市在城市綠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如果可行,我們還有將牡丹江市建成牡丹城的想法。』
樓盤開發中綠地沒減
『牡丹江市政府在今年4月下發了《牡丹江市城市綠地水域保護管理辦法》。這個《辦法》可以說是為綠地的保護又加了一層保護膜,為那些想要佔用綠地或是毀壞綠地的人上了「緊箍咒」。』16日,牡丹江市建設局分管公用事業的工會主席王瑋對記者說。
今年5月,牡丹江市一處名為『京江上城』的樓盤開建。牡丹江市政府相關部門在核發相關證件時,發現該樓盤所轄地面有一處單位綠地,已經自然形成了小型植物園,開發商查看了《綠地管理辦法》的明確要求後,又接到了政府部門的護綠提醒書:綠地1平方米不能減,樹木一棵也不能少。如今,該樓盤已經粗具規模,小型植物園仍然完好如初。
據王瑋介紹,這個《辦法》是對國家和省裡相關法律的細化,對於綠地的保護監管責任等都進行了細致的明確。比如,如果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項目需要佔用城市公園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改變綠地使用性質的,由園林管理部門在聽取社會公眾意見後,組織聽證,然後報市政府審核。
據牡丹江市園林管理處副處長楊澄介紹,牡丹江市關於城市綠化的監管和保護由市區兩級完成:市園林管理部門負責街區22個主乾道及6大公園等,其餘小街小巷等由4個區政府負責。各單位實行屬地自包,如果發生毀綠、毀樹的現象,由市行政執法部門進行處罰,該誰的責任就由誰來承擔。
『要我養』變『我要養』
從2005年至今,牡丹江市開展了三次市民認養、栽種紀念樹的活動,市民踴躍參與。牡丹江市義務植樹辦公室主任李永日總結說,市民由原來的『要我養』變成現在的『我要養』。實際上義務植樹從1999年就正式開始了,這三次只不過是非常時尚的認養栽種紀念樹的活動。
2005年,牡丹江市義務植樹辦公室組織了『銘志於樹寄情於林』活動,樹苗是白樺、垂榆和銀中楊。地點是在市區6個公園。『當時樹苗有21000多棵,可報名參加的市民達3.5萬人。其中老人和孩子以及一家三口居多。活動當天,本來是8時30分入場,可是不到7時一些人就到現場了,他們以為先到就能先種呢?實際我們是按打電話的先後順序確定的。晚到的市民因為樹種沒有了,幾個市民就商量共植一棵樹。』
2006年和2007年,牡丹江市又開展了兩次認養栽植紀念樹的活動,市民參與人數還像第一次那麼多。這裡面人大代表發揮的作用挺大。從今年開始,以人大代表認養樹木為主。談到這個現象,李永日說,2005年以前,牡丹江市區內毀綠踏綠的現象比較突出,如今通過認養栽植活動,市民的愛綠護綠意識比過去強多了,小的毀綠事件也幾乎沒有了。
20年綠化規劃要三年完成
如今,讓牡丹江市園林管理部門自豪的是,主城區綠化:轉盤道綠地特別多;公園綠地均勻;庭院小區綠地覆蓋,街道、水路、通過市區的鐵路旁綠意盎然,用他們的話說,就是點、面、線、環全面放綠。
牡丹江市園林管理處副處長楊澄對記者說,2004年,牡丹江市制定了第一個綠地系統規劃,至2020年。幾屆政府的市長都對城市綠化提出思路,如發展『三小工程』,即小游園、小綠地、小街小巷的綠化;『垂直綠化』,即栽地錦實行牆面綠化工程,到後來的一年綠化一條街道等。
楊澄說,按照前幾年制定的規劃,2007年,牡丹江市實現綠化覆蓋率44.5%、綠地率42.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28平方米,前兩項指標更是超過國家級園林城市標准。如今按照省裡確定的規劃,牡丹江市人均綠地面積要達到12平方米,達到國家級園林城市的標准,其他各項指標也要達到省裡確定的標准。『這些指標的實現,實際上是牡丹江市第一個綠地系統規劃中20年的濃縮,20年的規劃要用3年時間來實現,可以說任務非常艱巨,責任也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