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1日訊 江中主塔斜拉疊合梁、灘島移動模架連續梁、北汊懸澆變截面連續梁……多種結構形式的組成,使松浦大橋當之無愧地成為全國超大型跨江大橋之一。為確保大橋在同類橋梁中成為質量最高、工期最短、造價最低的百年建築精品,市建委多方組織專家進行課題研究,依靠科技進步采用多項新技術,確保將大橋建設成為經得起考驗的百年建築精品。
據市建委負責人介紹,松浦大橋的建設,從引橋樁基礎建設,到江中主塔建設,到水下樁基礎的澆注,都采用了先進的科技技術,一些技術應用在國內首創,一些技術是在高寒地區首次應用。
———自平衡法工程樁承載力檢測技術,確保大橋承載力准確無誤。專家介紹,這種技術不但節省費用和空間,更重要的是,使大橋的承載力檢測更加精確。
———大口徑大承載力樁基極限承載力靜載試驗技術,給沿江地區工程建設積累經驗。專家介紹,在松浦大橋南引橋采用靜載法對大口徑大承載力樁基進行極限承載力試驗,是哈爾濱市工程界首次進行的試驗項目,其試驗結果對指導哈爾濱市沿江地區工程建設采用大口徑大承載力樁基具有較普遍的指導意義。
———大孔徑變截面超長樁,冰撞水推仍能堅固強韌。專家介紹,松浦大橋的主塔基礎采用了大孔徑變截面超長樁,樁長95米,上樁徑2.5米,下樁徑2米。既滿足冰體撞力、水流推力和樁身強度要求,又可節約工程造價,提高基礎承載力。
———大體積?施工水化熱的控制技術。在主塔承臺施工中,?達6000立方米,采取合理調整?配合比、摻外加劑和冷卻管等方法控制大體積?水化熱,確保?的澆注質量。
———160米高鑽石形塔柱的爬模施工技術。該技術的難點在於,在東北地區首次采用變截面空箱斜向爬模連續節段施工技術。
———高寒地區大跨度鋼?疊合梁技術。在我國高寒地區鋼?疊合梁的制造、安裝和使用中,兩種材料能否共同工作是一難題,采用高標號?、合理的鋼梁焊接技術和構造措施,確保?板與鋼梁的可靠連接,使其具有能夠適應哈爾濱市高寒期的工作機理要求。
———移動模架施工技術。松浦大橋是東北地區首次使用移動模架造橋施工技術,該技術的采用可解決江中灘島軟弱地基易沈陷對上部連續梁施工的不利影響和避免汛期對工程施工的影響。
———斜拉橋抗風性能的研究。為保證斜拉橋顫振穩定,防止發生渦激共振,組織課題開展試驗研究,確保大橋在施工過程中和建成運營後的抗風穩定性、安全性和適用性。
———結構抗震性能分析。鑒於近年來地震災害對橋梁的影響,對該橋進行結構抗震設防標准、結構地震反應分析、減隔震優化設計及合理的抗震構造措施等方面進行系統的研究,為結構設計提供安全性、經濟性、合理性的科研參數支持。
———施工監控研究。通過分析和計算主橋大跨度系統在施工安裝的不同階段各部位的受力狀態和變形情況,提出梁和拉索之間的對應關系,以指導設計與施工安裝控制。
專家認為,這些技術綜合運用到松浦大橋的建設中後,這座橋梁不但從形象上成為東北地區的一個亮麗的景觀,在質量上也將成為一個經得起歷史推敲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