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圖為大片的莊稼裹挾的泥沙流進大江。
東北網7月21日訊 每逢大雨,必然成災。15日夜裡的強降雨,讓哈爾濱市呼蘭區黃土山林場場長王曉臣整夜難眠。16日一大早,王曉臣上山查看,災情沒有想象中的嚴重,但仍有部分山體發生垮塌。
王曉臣說,一個月前,黃土山林場下了一場急雨,萬家溝、四道溝等溝壑發生大規模垮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大塊山體在水流的衝擊下形成垮塌,土塊翻滾了幾百米後,仍像汽油桶一樣大小,泥石流衝毀了道路及農田,黃色的泥沙直入松花江。
黃土山林場位於松花江北岸,東西長近60公裡,當地土質為中液限黏土,防衝刷能力極弱,整座林場被暴雨衝刷成60多條縱橫交錯的侵蝕溝,其中最長的侵蝕溝長達兩三公裡、寬達四五百米。近幾十年來,受自然環境及人為因素影響,黃土林場水土流失呈嚴重發展趨勢,每年都有8.88公頃農田及6.2公頃林地被衝毀,約有近10萬立方米沙土傾瀉進松花江。
如果說,過去的水土流失只是危害黃土山林場,而在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黃土山林場的水土流失直接危及這項耗資20多億元的國家重點項目。大量泥沙不斷流入庫(湖)區,將形成無意義的堤壩並抬高河床,使江面變窄,防礙航道及發電,最終對大壩造成危害。
呼蘭區有關部門曾組織專家對黃土山林場水土流失狀況進行過調研,他們的結論是,應立即啟動黃土山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從根本上消除大頂子山航電工程的心腹之患。如果非要等到必須采取排沙手段來維持航電工程運轉,將給國家帶來巨大損失。
黃土山林場場長王曉臣說,黃土山流域治理必須采取多種形式的綜合治理,重點是進行防護工程建設,即在侵蝕溝設立擋土牆、截水溝、護坡、排水溝等防護工程,在侵蝕溝及防護工程上部采取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保護農田及林地,最終達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