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3日訊 水龍頭一開,清涼涼的水噴流而出,黃文軍接了半舀子水,笑著遞給記者:『放心喝吧,拔涼拔涼的,像礦泉水一樣,還有點甜呢!』
黃文軍是大慶市大同區林源鎮新村的農民,家裡裝上了自來水,讓這位純朴的莊稼漢子很是自豪。他打開水缸蓋,只見滿滿一缸水清澈見底:『這水多乾淨,喝著也放心!我們村全都安上了自來水,而且水費還是村裡「埋單」!』
提起以前的吃水狀況,黃文軍無奈地說:『那時都吃小井水,澀澀的、咸咸的,有的水還有怪味。頭些年因為這兒水不好很多人得了大骨節病,滿嘴大黃牙。』
『現在好了,自來水和礦泉水差不多,孩子也愛喝,咱也不擔心他們的牙變黃了。』黃文軍高興地說。
大同區地處松嫩平原西部,地下水屬太康水系,過去農民飲用水都是用『壓管兒井』和『轆轤把』提上來的淺層地表水,大多鐵錳超標,含氟率高,達不到國家農村飲用水標准。長期飲用這樣的水直接的表現是牙齒發黃,氟骨病流行,嚴重威脅農民的身體健康。農村曾流傳『三肇加安達,一口大黃牙』的順口溜,就是對這一地區飲水不達標現象的真實寫照。
為讓廣大農民喝上清潔安全的自來水,近年來,大同區抓住國家實施農村飲水解困工程的契機,加大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投入力度。區領導多次跑省進市爭取政策支持,最終使大同區成為全省僅有的兩家飲水安全工程整縣區推進的單位之一。
雙榆樹鄉向陽村東瓦崗屯是大同區最偏遠、戶數最多的一個屯,也是大同區實施飲水解困工程難度最大的一個屯。去年11月,經區、鄉、村乾部近20天的奮戰,鋪設自來水管線2300米,自來水入戶率達100%,340戶農民結束了祖祖輩輩吃苦咸水的歷史。這個在大同區安全飲水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標准最高、用時最短的工程,讓68歲的農民王景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這屯子我住了64年,沒想到還能喝上自來水!政府給咱的是一眼「清泉」,咱這心裡透亮呀!』
大同區區長王玉告訴記者:『這幾年,大同區將農村飲用水解困工程作為區裡十大惠民行動之一全力推進,工程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施工。在水源井施工和設備采購上,區裡組織統一考察、統一競標、統一采購,既保證了質量,又降低了價格;在項目建設上,組成了水利技術員、鄉村乾部、村民代表三結合跟班施工監督小組,實行跟班監督;竣工時對工程質量、資金使用、供水質量、管理機制等進行總體驗收,驗收結果必須有水利部門、鄉村乾部、村民代表三方簽字,水質、水量、含沙率等指標有一項不合格的堅決不予驗收。
據了解,僅2007年大同區就籌資1130萬元,建設安全飲水工程30處,解決了39個自然屯1900戶農民飲水問題;鋪設自來水管線5100延長米,使大同鎮內剩餘500戶近2000多城鎮居民用上了自來水。截至2007年,大同區已多方籌措資金4500萬元,全區318個自然屯共安裝農村自來水工程245個屯,2.6萬戶10多萬農民喝上了清潔安全的自來水。
農村飲水解困工程不僅讓農民喝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身體健康得到了保證,而且使農民從繁重的挑水、拉水勞動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從事農業生產和外出經營,受到群眾的衷心擁護,被農民們親切稱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大同區水務局負責人介紹,今年大同區將繼續籌資1320萬元,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52處,解決6760戶2.3萬農民安全飲水問題。『十一五』期間,全區農村將全部用上安全的飲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