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3日訊 題:全面振興縣域經濟——訪遼寧省政協副主席賀旻
在今年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區域發展論壇上,遼寧省政協副主席賀旻關於老工業基地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發言吸引了與會者關注的目光。
記者找到賀旻時,她正在與三省一區的與會者探論縣域經濟發展與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問題。以遼寧省為例,賀旻向記者介紹了發展縣域經濟以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重要性。她說,遼寧是工業大省,同時也是農業大省,因此,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是包括農業、農村在內的整個經濟社會的振興。近年來,在振興老工業基地等相關戰略政策的推動下,遼寧縣域經濟連續3年高增長,整體運行質量為改革開放以來最高水平。到2007年年底,全省44個縣(市)中,年納稅額億元以上企業數8戶,年納稅額千萬元以上企業數221戶。
![]() |
賀旻 |
賀旻告訴記者說,縣域經濟發展需要良好的『土壤』。推進遼寧省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基礎條件是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支持力度;發展支柱產業,促進產業集聚。『無工不富。縣域工業在促進農民增收、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的作用顯而易見。但縣域工業的發展,不能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老路。』她解釋說,遼寧在發展縣域工業方面,探索了一條以建設產業集群為突破口,發展特色產業的路子。目前,在海城市,冶煉產業集群、基礎加工產業集群、服裝和箱包等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在大窪縣,船舶修造產業集群從小到大,逐步形成;在鐵嶺縣,沈鐵工業走廊上的裝備制造業集群、有色金屬產業集群已頗具吸引力。此外,遼寧省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清晰,就是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構建『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市場+農戶』等形式的產業化體系,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基地,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如今在遼寧,一個以糧食、畜牧、林產、水果、水產、蔬菜、特產七大產業體系為主的「三帶五區」農業產業化體系格局正在形成。』 面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顯著成效,賀旻在欣喜的同時也表示出了擔懮。她認為,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遼寧縣域經濟在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金融儲蓄存款餘額、農民收入等指標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資金、技術、結構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說,目前遼寧規模以下工業中92.9%的企業生產資金不充足,其中31.8%的企業資金存在缺口。產品銷售中,本市銷售比例佔50%,省內銷售佔23%,銷往外省僅佔19%。』
為此,在此次論壇上,賀旻提出了進一步推進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思路。她建議,首先要改善外部環境,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加大資金統籌力度,建立政府資金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發揮優勢,貫徹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可嘗試由政府做主導,以市場為導向,鼓勵和引導企業與縣、鎮、村的合作,城市與農村的合作,通過重大項目建設實現城市與農村的接軌,帶動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勞動力轉移;改善縣域金融環境,破解縣域經濟融資難的瓶頸。
其次,建議在縣域內積極尋求發展途徑。完善城市功能,搞好縣城和小城鎮建設;從縣域經濟構成上尋求途徑,依托大企業,實現工業結構昇級,依托農產品,實現農業工業化;加強技術改造,逐步向外向型發展,著力增加品種、改進質量,加快產品的昇級換代,擴大外銷能力和銷售半徑,突破本省區域內市場容量及需求的局限性抑制,從而改善省內市場競爭環境,並為落後區域的配套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加強區域分工合作,形成統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場,重大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優化資源配置,以競爭促合作實現共贏,攜手打造支柱行業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