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走出大山天地寬 2萬伊春人對俄口岸圓夢二次創業
2008-07-28 10:07:3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經緯 王鵬 張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8日訊 前些年,一批伊春人,為『不與家鄉父老爭飯吃』,分別去了綏芬河、同江和滿洲裡。

  這些年,這批伊春人,憑嫻熟技藝,在對俄口岸加工俄羅斯木材。

  近兩年,這批伊春人,已把事業做大,讓二次創業的夢想成真。

  恰似當年『走西口』

  據史料載,明末清初的山西人,因貧困,為生存,先往北走,後往西走,進入內蒙古。那時的內蒙古,地廣人稀。山西人便在那裡做起農活、打起短工,春去冬回。歷史上把這次勞動力大轉移,稱之為『走西口』。

  山西人『走西口』,不僅對內蒙古的開發建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也對完成山西人的資本積累以及晉商的形成,推動山西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近些年,隨伊春木材產量逐年調減,原料緊缺,市內多數木材加工企業,陷入『吃不飽』境地,一大批具有木材加工技術的職工下崗。為尋找用武之地,這批技術工人走出大山,先向南走,後向西走,一直走到滿洲裡、同江、綏芬河,利用俄羅斯的過境木材,乾起加工業。

  如今,在滿洲裡的木材加工經濟合作區,到處都有伊春的加工企業,隨處可見伊春人的身影。

  來到滿洲裡的伊春人,如魚得水,因為這裡有通道、資源、場地——航空連接國內各大中城市,鐵路、公路直通俄蒙;當地不僅其他資源豐富,每年僅從俄羅斯過境的優質木材,就達1000萬立方米;75家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落戶滿洲裡的『邊境經濟合作區』,安置人員1.8萬,其中,伊春的企業有15戶。

  這些走出大山的伊春人,在異地創業中實現再就業,且事業有成,恰似當年的『走西口』。

  開闢一片新天地

  牛金成,伊春市南岔林業局水解廠工人。來滿洲裡後,他籌資搞起木材加工。經多年苦心經營,如今,他的企業已安置就業者300餘人,其中80%以上是家鄉人。眼下,他又准備投資2500萬元,生產刨花板和中密度板。

  高春,是伊春市上甘嶺林業局人武部的一名助理,2005年,他在滿洲裡買了13萬平方米的土地,安裝60道鋸,專門加工樟子松,年加工量達15萬立方米。

  現在高春的企業越做越大,並與伊春的黑大分校聯合辦學,培養企業所需人纔。眼下,第一批培養的人纔已經進入企業工作。目前,高春企業的年產值已達2.6億元,安置人員3000人。事業成功的高春,不忘資助家鄉100多名貧困學生重返校園,並為家鄉修水泥路800延長米。這次四川地震,他又向災區捐款20萬元。

  張志成和他的妻子,是伊春市友好林業局職工,2005年,他們來到滿洲裡打工,現在,兩口子月收入4000多元,張志成說:『過去在家的時候,活不好找,吃飯都成問題。如今除給孩子的生活費外,每月都能存下一筆錢,等回去後,我家也買個樓房住!』

  就業致富成現實

  伊春人在異地創業中獲得成功的現象,給伊春市委、市政府帶來啟發:有計劃、有組織地輸出下崗林業技術工人,不僅符合伊春『生態立市、產業興市』的發展戰略,同時,也能為本市林業下崗職工,謀得一條再就業、奔小康之路。於是,伊春決定,將綏芬河、同江、滿洲裡,作為三個勞務輸出的主戰場,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勞務協作,多方引導下崗職工去那裡創業,並對他們進行異地就業培訓。

  目前,在綏芬河、同江、滿洲裡三個勞務輸出地,伊春已輸出2萬多人,由伊春人開辦的木材加工企業達到128家。

  2萬人,相當於伊春一個中小林業局的全部人口,相當於兩個中等林業局的在冊職工,128家加工企業年加工木材600多萬立方米,相當於目前伊春木材年產量的5倍。同本市林業職工比,這些外出人員的工資普遍較高。

  伊春擺下『三個戰場』,不僅較好地解決了下崗職工再就業、奔小康和保持社會穩定等一些問題,大量外出創業者成功後,又把資金、信息帶回伊春,促進了伊春經濟的快速發展。

  日前,伊春市責成一名市委常委前往滿洲裡等對俄口岸,看望那裡的創業者,並為他們出謀劃策,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當年,山西人『走西口』,是為生存;如今,伊春人去口岸,是為創業。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的伊春創業者,定能像當年『走西口』的山西人一樣,創造出美好明天!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