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8日訊 民以食為天,民以居為安。今年黑龍江省十項民生工程的第一個大戰役就是『兩棚一草』改造,目的就是讓那些貧困居民早日過上『住有所居』的小康生活。
目前,在黑龍江省農村,還有180萬戶,630萬鄉村人口居住在泥草房內;在非煤礦當中,包括四個煤城,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集中連片的棚戶區累計面積還有4000多萬平方米,住有100多萬戶,300多萬人口;在煤礦城市當中,還有35萬戶100萬人住在3146萬平方米棚戶區中。這些居民長期居住在基礎設施落後、生活環境惡劣、災害隱患非常大的區域內,工作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他們迫切期望改變這種生存狀態,他們又無力改變這種生存狀態,是『兩棚一草』改造政策給他們帶來了希望。走進棚戶區,走進泥草房,就會真切地體會到那股來自低檐下的,來自貧困家庭的熱切的企盼。
1、張老漢46載沒能走出『小西屯』
今年66歲的張春孝老人1962年『闖關東』來到哈爾濱小西屯,這一住就是46年。如今三個兒女都成家搬走了,他和多病的老伴仍然住在10多平方米的小棚子裡。老人說:『這麼多年,搬了兩次家都沒離開小西屯,我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能住上不用燒煤的房子。』
『闖關東』來到哈爾濱的張春孝老人一直住著棚戶房。記者譚迎春攝
三個兒女都出生在煤棚裡
張春孝老家在河北省保定市宛縣,家裡兄弟7個,人均纔8分地,幾兄弟常餓得頭昏眼花。作為家裡的老大,20歲不到他就和同伴一起來到哈爾濱市郊當菜農,每個月掙40元錢,能吃飽飯還有剩錢支援家裡,那時他特知足。
幾年後,老家的對象和他來到哈市,他住的不足10平方米的煤棚子成了『新房』。女兒、兒子相繼出生,原本就很小的家顯得更擁擠。那時他們夫婦和兒子在小炕上頭腳顛倒著睡,兩個孩子天天打地鋪,冬天冷時就把所有的被褥都鋪到地上,夏季熱得整宿睡不著覺。
一家人在煤棚一住就是十年。張春孝說,那時小西屯只有四五十戶人家,道路很寬,特別乾淨,往來車輛暢通無阻。雖然家家住的面積都不大,但生活很方便。
幾十元錢買個『兩屋』住
到上世紀70年代末,兒女們都長大了,煤棚子年久失修,冬天透風夏天漏雨,實在住不了了。張春孝咬咬牙,花幾十元錢在不遠處鐵道邊買了一處28平方米的土坯房。終於有兩個屋了,一家人很興奮。當時老家人聽說他買了『大』房子住都羡慕不已。
隨著兩個女兒陸續出嫁,老張家的房子『寬綽』起來,本來以為生活會好起來,可張春孝和老伴相繼病倒,兒子也沒有工作。2001年開始靠低保和打零工維持生計。2003年,房子動遷了,補償款給兒子買房結婚,老兩口又搬回了小西屯。老人說,三個孩子生活都不富裕,自己不想拖累他們,身體好時他就出去撿垃圾賣點錢,他什麼苦都能吃,就是希望居住的環境好起來。
這輩子就盼能住上樓房
走進張春孝老人現在的家,一張床、一個飯桌、兩個凳子就是全部家當,家裡沒有一件家用電器。大白天記者聽到身後有吱吱的響聲,原來是老鼠在叫,難怪看到所有的米、菜袋都吊掛在門斗的牆上。
張春孝說,這四面透風的屋子冬天特別冷,怕煤煙中毒,他燒煤時門都留條縫,等爐火完全熄滅再關好門睡覺。去年鄰居來聊天走時關嚴了門,結果他和老伴都中毒了,幸虧被及時發現送到醫院。他說在小西屯『煤煙中毒』是常有的事。
張春孝老人說,2003年、2004年小西屯貼了兩次公示,說要動遷,大家都很高興,可後來就沒動靜了。聽說政府下大力氣改造棚戶區,大家又看到了希望。
沒事時,老人常望著不遠處的電塔小區的高樓出神,他盼望能早日像那裡的動遷戶一樣住上寬敞明亮的新房,這是他闖關東半個世紀來最大的心願!
2、老礦工韓文玉『憶苦思甜』
6月30日,在4臺鏟車的轟鳴聲中,雞西市麻山區躍進社區47戶平房轟然倒塌。站在自家草坯房前,想著即將入住的新樓,67歲的老礦工韓文玉百感交集。
入住馬架房遭罪18年
1962年,韓文玉從山東即墨逃荒到雞西市麻山區,在街道煤礦當了礦工,次年結婚。
和當時絕大多數礦工一樣,夫妻倆的新房是山坡上一個馬架房。所謂馬架房,就是在地下挖近一米深、3米見方的一個坑,大地做牆,木板搭頂,上鋪羊草,和馬圈沒啥區別。全部家當,兩個箱子、一個小飯桌。馬架房低矮,人一進一出直磕腦袋。夏天漏雨還好說,到山上割羊草補上。『到了冬天,盼著天天下大雪,把房子全糊上,擋一擋四處灌進來的寒風。』
冬天太冷,馬架房一開門透心涼。做飯時,滿屋蒸汽,對面人都看不著。1964年,女兒出生了。狹小的馬架房裡,爐子緊連土炕,怕孩子掉進鍋裡,夫妻倆在炕邊釘了一圈木欄,把孩子圈在裡邊。後來兩個兒子相繼出生,小炕擠不下了。韓文玉把一米長的木箱鋪上被褥,女兒從小睡到大。
馬架房沒有窗戶,大白天也得點油燈。沒有自來水,每天韓文玉都要走10多分鍾,到一個天然水井一瓢一瓢舀滿水桶,再挑回來。缺一塊肥皂、一袋鹽,都得走上5裡路到區裡去買。『整整18年,那罪遭的……』嘮起往事,夫妻倆眼圈紅了。
從春累到冬搬進草坯房
孩子越來越大,轉不過身的馬架房快被一家五口人橕爆了。1980年,韓文玉一狠心,推倒馬架房,買回瓦和木頭,自己當瓦工,妻子當力工,脫坯、砌牆、上瓦,從春天苦乾到冬天,在原地蓋起了56平方米的草坯房。有了窗戶,通上了電和自來水,老韓一家再也不用擔心刮風下雨了。生活,一下子敞亮了。
1992年,大兒子結婚,和新媳婦住進了土坯房。可是天倫之樂如此短暫,還不到三個月,小兩口就嫌這草坯房太簡陋、太寒磣,硬是東挪西借湊錢買了兩間小房,從這裡搬了出去。問起當時的心情,韓文玉老人臉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幾次用力揮手,阻斷記者打探『隱私』:『不提那些。』
草坯房每年都掉牆皮。那些年,每到上秋,韓文玉都得張羅抹牆。當初建草坯房沒打地基,天長日久,房體一點點下沈,房脊扭曲,最後徹底趴窩了。眼看土坯房也快『下崗』了,老韓整日愁眉苦臉。
天上掉餡餅翹望『大洋樓』
2007年10月,黑龍江省部署棚戶區改造。今年6月12日,政府投入4100萬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的麻山區建中小區破土動工,年底344戶煤礦棚戶區居民入住。
雖然辛辛苦苦蓋起的草坯房被推倒,但韓文玉夫婦卻心花怒放。搖搖欲墜的草坯房政府作價28600元,每平方米額外補助230元,拆遷期間政府還每個月補助300元。老韓只需拿出14400元,就能住上50平方米的新樓。這些天,他時常到安置小區工地轉悠。看著塔吊忙碌,摸著有落地窗的新家效果圖,他感嘆萬千:『我16歲當礦工,老了不中用了,反倒天上掉餡餅,住上「大洋樓」了。』
老礦工韓文玉時常到工地打探年終即可入住的新樓房。李威 記者李飛攝
在韓文玉的臨時住處,顯然是老房子給老人帶來的愁苦太多、太深,記者的話題一次次被老人有意規避。采訪結束前,他纔笑哈哈地道出『心事』:趕緊安電話,向遠在青島工作的小兒子報喜,『老爸要住上「大洋樓」,享清福了。』
3、董艷峰喜別36年泥草房
7月18日一大早,綏棱縣克音河鄉四井村七組董艷峰向與他同齡居住了36年的低矮、破爛的泥草屋投去最後一瞥,然後向身後幾名村民揮了揮手.隨著一陣鍬鎬的聲音,泥草房瞬間倒塌變成了一座土堆。
1972年,董艷峰的爺爺董貴借助村裡資助的木料、房草建起了三間62平方米泥草房,董艷峰也正是這一年出生的。為了方便生活,新房的西屋被董家做了倉庫,當時董家三代五口人只能擠住在東屋一鋪炕上。
董艷峰原來的住所。宮羽生攝
1996年冬天,董艷峰准備結婚,但那時他還與奶奶、弟弟同住在這一鋪炕上。『新娘總不能剛一結婚就住在這炕面上。』經過奶奶的設計,決定把西屋的倉房騰出來,作為董艷峰的新房。半個月的時間裡,董艷峰借坯,自己動手在西屋壘起了一鋪長2米、寬1.8米的火炕,還為『新房』糊上了新紙,貼上了兩副新畫。這是老房子建成以來,董家對它的第一次『裝修』,在這間新房裡,1998年兒子出生。
36年來,老房子屋頂三四年就得用稻草換一回。2003年春,房頂剛剛用稻草簾換過的第二天,一場大風把屋頂整個前半部分全部刮起。
董艷峰說,住老房子最難心的就是雨季,2006年夏天,雨水多,已經三年沒有換房草的董家老房子屋頂多處漏雨,外面大雨,屋內小雨,下雨最大的一次,董艷峰一家的十個盆子都擺在了炕上地上接雨,晚上幾口人睡覺都是在這盆間串空躺下。
去年開始,董艷峰發現自家的房子出現下沈的跡象,有時晚上還能依稀聽到房子檁子崩裂聲。
住了36年的泥草房需要翻新了,董艷峰卻非常無奈:『一年5000元的收入僅夠他一家三口人年吃年用,愛人身體還有殘疾,要是靠自己的能力建房,實在的說,真是困難太大了,還是住一天看一天吧。』
今年6月份,綏棱縣提出從今年起利用8年時間改造農村泥草房15200戶,改造房屋佔全縣農村泥草房總數的85%。今年綏棱就將改造農村泥草房1900戶,新建房屋人均不少於26平方米磚木結構節能房屋。這個縣將對傷殘軍人、特困戶等困難群眾重點扶持、重點傾斜,今年綏棱縣將投入300萬元資金扶持400戶困難群眾改造泥草房。
6月下旬以來,11個鄉鎮開始對全縣農村泥草房進行排查,經過村裡申報、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鄉裡審批等程序,董艷峰一家被列入今年的改造對象。
聽說縣裡資助自己蓋磚房,董艷峰的心裡別提多高興了。在自己的名字被列入改造對象公示的第二天,他就扒掉了自己的老房子。
『今年入冬,我們家就能住進縣裡資助資金蓋起的磚房了。』現在正忙著備房料的董艷峰逢人就講。
董艷峰拆掉與自己同齡的泥草房後,在臨時搭建的房前與妻子謀劃著節能新房建設。宮羽生攝
4、地震了,泥草房再也不能住了
『這房子我們住了30多年了,本來准備過兩年再翻建。這一地震,牆上出現了大裂縫,成了危房。肯定得翻蓋了。』7月8日,地震後,在龍江縣景星鎮北溝村七屯,村民王柏老漢對記者這樣說。記者問老漢:『你打算蓋什麼樣的房子?』『當然是磚瓦房了。可就是羅鍋上山——錢(前)緊啊。』老漢直嘆氣。
龍江縣景星鎮北溝村村民提起被地震震裂的泥草房滿面愁容。鄭隋軍 記者高學冬攝
半個月後,記者又到北溝村采訪。來到七屯,我們看見王老漢被地震震裂的泥草房已拆掉,新磚瓦房的地基已打完。王柏老漢笑得合不攏嘴。村乾部告訴我們,新蓋的房子是該縣規劃部門統一設計的,防震標准達到6級以上。縣裡的相關部門還給予了資金上的幫扶,預計9月中旬就能全部完工。這些地震受災農戶的受損房屋已經納入全縣泥草房改造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新房籌建。
據不完全統計,龍江縣現有泥草房農戶近5萬戶,今年計劃改造泥草房農戶5000戶。
為鼓勵農民自主建磚瓦房,解決部分農民資金緊張問題,龍江縣提出三種辦法,簡單說,就是幫扶,減免費用,貼息貸款。7月初,龍江縣召開了泥草房改造現場推進會,進行認真研究,通報了改造工作進度,並號召廣大農戶充分利用農閑的有利時機,抓緊泥草房改造。
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縣裡各部門為泥草房改造對口幫扶,僅今年的捐款就達120多萬元。縣委縣政府承諾,為泥草房改造中的貧困農戶提供1-2萬元貼息貸款。哈拉海鄉連家崗村,有53戶泥草房農戶辦理了貼息貸款,總金額達到106萬元。
濟沁河鄉積極協調當地信用社,由鄉乾部出面擔保幫助泥改戶申請貸款,協調國土部門為泥改戶提供免費的沙、石、土采用區,為泥改戶免費復印身份證、戶口簿、土地使用證、房屋所有權證,對於泥改戶改建前自家房前屋後成材樹木用於建房的代辦采伐證,在辦理采伐證過程中產生的費用一律由鄉政府承擔,特別是對五保戶、優撫戶、殘疾戶等特殊參改家庭給予以上幫扶措施的基礎上,還給予進一步的特殊照顧。
該縣黑崗鄉對全鄉泥草房農戶實行『五統一』機制,即統一設計住房模式、統一采購建材、統一進行材料運輸、統一招收施工隊伍、統一確定采沙點。這樣既可以降低改造成本,又可以讓改造工作得到群眾的認同。
對泥草房改造農戶新房建設中涉及的各種稅費,如耕地佔用稅、規劃費、工本費等,縣裡全部予以減免。僅此項政策,使原地改造泥草房的農戶每戶可節約資金1000多元,新選址改造泥草房的農戶每戶可節約開支3000元左右。降低了改造成本,極大激發了農民改造熱情。
到目前為止,龍江縣今年計劃改造的5000多泥草房,有一半以上已開始建設新型磚瓦房。
5、『草房變新居咱也享受享受』
『告別』泥草房、喜遷新居,綏化市北林區太平川鎮北星村裡洋溢著快樂。
今年72歲的洪范洙老人,正和老伴朴英華在新房的廚房忙活午飯,老兩口對記者說:『如果沒有泥草房改造的好政策,恐怕我們這輩子都要住在泥草房裡了。』
自1948年以來,洪范洙一直住在父親蓋的『窩棚式』的泥草房裡,家有四個兒子僅靠一?多地維持生活,一年到頭也攢不下什麼錢,老兩口結婚五十多年,草房住了半個世紀。
洪范洙老人動情地說:『那「窩棚式」的泥草房,我住了快一輩子了,遮風擋雨換了二三「輩兒」,就說家裡的窗戶從上世紀50年代的窗戶紙到60年代的塑料布,一用就是20年,70年代纔算是用上了玻璃窗。夏季趕上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鍋碗瓢盆都派上了用場。特別是下大雨,屋內十多處漏雨,炕上地下像「布陣」似的,鍋碗瓢盆都是「喝個飽」。到了晚上,也甭想睡個安穩覺。冬天,更是遭罪了,屋裡那個冷啊,孩子半夜起來要水喝,碗裡的水都凍成了冰坨。』
洪范洙的生活在去年發生了巨大變化。北林區啟動了在農村為農民群眾實施建新房工程,並把泥草房改造與全面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結合起來,投資580萬元在北星村新建了15棟30戶標准化住宅,每棟建築面積為220平方米。到2009年末,北星村120戶居民將全部告別泥草房。今年,北林區預計投入3.19億元落實泥草房改造計劃4850戶,重點扶持10個示范村,改造建設940戶, 5年內將改造47314戶,全部消滅泥草房。
造價15萬元的磚瓦節能房,只花了3萬元,老兩口就歡天喜地住進了夢寐以求的新房。洪范洙說:『辭舊房全靠政策好,享國惠草房變新居』。
北星村黨支部書記金炳海說:『聽說省裡還要拿出好多錢來改造泥草房,真希望更多的農民兄弟,都能早點住上像我們村這樣大房子,好好享受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