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4日訊 今天出版的《黑龍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全文如下:
解放思想就像一條紅線貫穿改革開放30年的始終。今天強調『繼續解放思想』是以往解放思想的延續、發展和提昇。從歷史與現實看,繼續解放思想要實現十個『轉向』。
1、繼續解放思想要由理論本位轉向實踐本位
解放思想的精髓是『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這就要求解放思想要由理論本位轉向實踐本位,打破各種禁區,破除各種迷信,堅持實踐的權威。黑龍江與沿海地區在改革發展上的差距就是解放思想上的差距。沿海地區在改革發展中走的是實踐本位之路,是『做而論道』。而北方地區則是理論本位,是『坐而論道』,結果錯失改革發展時機,致使經濟社會發展位次不斷後移。因此,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推進大發展,改革大深化。
堅持實踐本位,要躬身實乾,抓大工程、大項目。這樣,即使改革中出現了問題,組織也會寬容,群眾也會理解。
2、繼續解放思想的重點要由生產關系層面轉向生產力
改革是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通過改革消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及諸多弊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因此,我們應堅持生產力標准,從生產力的視角來推進改革。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從生產關系層面轉向生產力,就要從公有制為主體轉向以公有制為主導,體現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繼續解放思想,就要從以生產關系為重點轉向以生產力為重點,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按公共財政邏輯重新設計國企改革思路。
3、繼續解放思想要由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
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傳統的發展觀沒有解決好人與物的關系,大都強調以物為本。以物為本的發展模式,造成了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脫節,導致民生欠賬很多。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解決了發展中人與物的關系問題,強調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因此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內在決定了我們繼續解放思想要由以物為本的發展轉向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含義有三:一是強調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不是以物或以單一經濟為本的發展,要充分滿足人的經濟、政治、文化需求,解決好民生問題;二是發展應是以絕大多數人為本的發展,讓大多數人享受到改革與發展成果,而不是以少數人為本的發展;三是發展是以無數個具有平等權利的個體人為本的發展,要實現社會公平。可見,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發展理念是當代最為科學和文明的發展理念,繼續解放思想就要由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深刻內涵。
4、繼續解放思想要由單一發展轉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強調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以往人們所理解的發展僅是經濟的單一發展,用物的增長、GDP的增長來衡量發展,同時又把增長等同於發展,進而陷入了迷信GDP的誤區,用GDP指標衡量一切,甚至是考察和使用乾部,以經濟的一『俊』遮其他發展滯後的百『丑』,結果在發展中出現了見物不見人的問題,在發展目的和手段、效率與公平、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生產與生活等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失衡,特別是民生上出現了『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養老難』、『住房難』等問題,嚴重違背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背離了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發展的新布局。單一的經濟發展盡管發展速度上去了,經濟增長了,物質財富增加了,但政治、文化及社會建設發展卻沒有同步,有的地方出現了生態環境惡化、文化實力下降,特別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沒有得到相應提高,甚至一些地方還出現了生活質量下降、群眾幸福感降低的情況,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事也時有發生。這都是傳統的單一發展模式所產生的後遺癥。盡管這些問題是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要靠科學發展來解決,為此需要我們繼續解放思想,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發展路徑、發展理念,由單一的經濟發展轉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和諧發展、科學發展,以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
5、繼續解放思想要由『撒芝麻鹽』式的傳統投入轉向大項目戰略牽動
總結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教訓,理性分析西部及北方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發達的沿海地區差距拉大的原因,就會看到發展路徑、發展措施上的差距。如黑龍江省與處同一經濟圈、同一緯度省區改革發展建設有落差,其原因之一是我們思想解放力度不夠,發展的措施陳舊,奉行的是傳統的『撒芝麻鹽』式的投入理念、投資模式,而沒有采取集中精力實施大項目牽動戰略,其結果延緩和放慢了發展速度,由於上的是小企業、小項目、小資本,還出現了『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問題,既影響了GDP總量的增長和地方財政收入,還影響了社會建設及民生問題的解決。更為嚴重的是還出現了引資不選資,我們要利用外資結果被外資所利用。
繼續解放思想實現這個『轉向』,就要集中力量引進大項目、大企業、大工程,培育對行業、區域具有強大拉動力、輻射力的大項目和大企業,要做到建設實施一批、評估一批、重點儲備一批,保證發展的可持續性,特別要引進和培育高科技現代工業的大項目,使之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推進器』。為此,要解放思想打破常規,創新發展模式、管理模式,深化改革,優化投資環境,實現開放互利共贏,達到借力大發展的目的。中外的發展實踐已有力證明:大項目帶動大發展、小項目帶動小發展,沒有項目難發展。繼續解放思想實現由『撒芝麻鹽』的投入到『大項目牽動』的轉向,就要在基礎設施建設,在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上有大的突破,讓大項目加速昂起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推進國民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
6、繼續解放思想要由自我縱向比較轉向橫向比較
思維方式與思想是否解放及解決的程度關系密切。從解放思想的現實看,有些地方、有些人在改革發展上沒有緊迫感、安於現狀,就是思維方式上的問題,這些人常常習慣於跟自己的縱向比,不習慣也不願橫向比較。往往是縱向比看不到自己的差距,對落後麻木不仁,對先進冷眼、『紅眼』,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新的勇氣,導致思想更加不解放。我省資源富足、物產豐富,但改革發展位次後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思維方式陳舊,慣於縱向比,不願橫向比。由此可見,改革發展中的差距,是在解放思想力度、深度、廣度上的差距,導致了改革發展措施上的落差。為此我們要實現思維方式的變革,由自我縱向比較轉向橫向比較,看到自己在改革發展上的差距,就會產生解放思想上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在橫向比較中實現思想觀念的大解放。
7、繼續解放思想要由『摸著石頭過河』改革轉向創新改革
漸進式的改革模式是我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之一。所謂的漸進式的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改革,這種試錯性的改革避免了蘇聯『休克式改革』的激進,保證我國改革開放的勝利。但也形成了一些人只防出錯,不求出新,只圖保險,不擔風險,慣於守舊、不願創新的思維定勢。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結束了『摸著石頭過河』改革的階段,進入到了有科學理論指導的新時期,我國在改革開放的認識上已逐步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過渡。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理論上已有了巨大突破,這既要求我們解放思想,運用這些理論指導改革發展實際,又給我們繼續解放思想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艱巨的要求。
一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上解放思想,要實現由『政府主導型』的改革發展向『市場主導型』轉變,加速生產要素的市場化,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二是在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上解放思想,實現從『數量型公有制主體』向『功能型和質量型公有制主體』轉變,以期在所有制改革特別是國企改革上有突破性進展;三是在公平與效率關系上解放思想,實現改革發展理念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市場主要管效率、政府管公平』轉變,推進社會公平、加快和諧社會建設步伐;四是在國民經濟結構理論上解放思想,實現以往的從『整體上搞活國有經濟』向『整體上搞活國民經濟』的轉變,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五是在改革中心環節理論上解放思想,實現從『國有企業改革為中心』向『以行政體制改革為中心』轉變,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之,我國改革理論已經體系化,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這標示我國改革發展已進入『自由王國』的新時期。這要求我們在科學發展觀和十七大精神的指導下大膽解放思想,創新改革思路,創新改革理念,在創新中把改革開放推向更新的階段。
8、繼續解放思想要由結構性改革轉向體制性、結構性改革
30年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經濟連續多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結構、利益格局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但經濟社會發展中也出現了許多突出問題,如城鄉差距拉大,物價結構性上漲、分配結構不合理、資源供給短缺嚴重、貨幣供應量偏大等,人們認為這是結構性的問題並進行結構性改革。從實際看,這些年我們已采取了許多結構性改革措施,但效果並不明顯,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因為結構性問題背後是體制性的障礙。體制具有根本性、關鍵性和基礎性,體制性障礙致使結構性問題無法解決。所以,要求我們在改革發展上繼續解放思想,走出僅有結構上調整或改革的誤區,從結構性改革轉向體制性、結構性的改革,通過解決體制性這一根本問題來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結構性的問題,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已明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體制性難點,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是改革開放能否成功的關鍵。改革中的體制性障礙,在改革發展滯後的地方,特別在一些欠發達省份表現得十分突出。部門體制、企業體制、行政體制改革不到位,結構性問題就無法解決。這就要求我們在這些問題上解放思想,全力解決好體制性難題,由此推進結構性問題的解決,以推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實現。
9、繼續解放思想由集中心思為己轉向集中心思謀發展
繼續解放思想的改革,盡管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但不會一帆風順。溫家寶總理說:『解放思想需要有勇氣,決心和獻身精神』。這種獻身精神是繼續解放思想的最大特點,實質是改革『改革者』,這也是今天繼續解放思想的難點。以往的解放思想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今天的人否定前代人或前一屆人,盡管如此,解放思想都很難。而今天解放思想有時是今天的我否定昨天的我,今天的我告別昨天的利益與權力,這使得繼續解放思想更為艱難,阻力會更大,沒有一種獻身精神不行。這就要求人們在解放思想中拋開私利,站在黨和人民的利益平臺上,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集中心思謀發展。繼續解放思想要求我們各級領導乾部要站在黨和國家根本利益的立場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跳出自我,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把人民群眾的成功實踐昇華為理論決策,為了人民利益而解放思想。這是目前繼續解放思想主體要實現的根本轉向。
10、繼續解放思想要由農耕文化轉向市場文化
我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一家一戶的農耕經濟,狹小落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培育了人們的農耕文化和小生產意識。建國後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質是以往農耕經濟的畸形延續和變胎,計劃經濟是權力經濟,它所形成的文化並不是像市場文化那樣對農耕文化的根本否定。所以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繼續解放思想仍要破除傳統的農耕文化和小生產的觀念,使之向市場文化轉向。
從現實看,這種農耕文化不但在東北、西北根深蒂固,就是在沿海省市也多有表現:有些人安於現狀,缺乏危機意識和懮患意識。崇尚患寡而患不均,不少人心底積淀了很深的『仇富』、『均富』情節,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公平競爭,阻礙了改革的深化。社會主體觀念不是商本位、學本位,而是追求『官本位』,結果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思想不解放,觀念不更新,進而造成改革發展的位次後移,這可能會被邊緣化,加劇文化荒漠化,造成文化荒漠化,生活停滯化,精英外流化,使經濟社會發展更為滯後,反過來使人們思想更加守舊、落伍,導致解放思想更為艱難,如此陷入惡性循環。由此,我們必須實現農耕文化轉向市場文化,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文化觀念,提昇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思想大解放促進經濟社會大發展。
(作者系省委黨校副校長、教授 祝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