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探索標准化生產 肇東市萬畝玉米噸田豐收在望
2008-08-04 15:17:4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車彥旭 楊欣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4日訊 肇東市五裡明鎮是我省萬畝噸糧田高產示范區,這裡的玉米長勢格外喜人,綠油油、壯實實,比其它地塊的高出半米多,農業科技人員說,今年光照和水都充足,一畝地打1000公斤玉米,沒問題。

  把錢用在農業基礎設施刀刃上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一直是制約肇東糧食高產的關鍵。今年,在省農業開發辦的支持下,肇東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用在灌溉、農機這些『刀刃』上,開展糧食高產攻關探索。

  加速抗旱水源工程建設。鼓勵個人打井、股份打井、聯合打井,今年新打抗旱水源井361眼,全市機電井保有量達到了6600眼,單井覆蓋面積下降到420畝;節水灌溉面積發展到80萬畝,苗期灌溉面積發展到200萬畝。

  興辦農機作業股份合作社。通過農機合作社補貼、農機具補貼和村集體、農民、大戶自籌資金等途徑,共籌集資金590萬元,今年新組建3個農機作業合作社,新增80馬力農機具11臺(套),全市大型農機具作業合作社已達到21個,農機具總量達到3.8萬臺(套),其中大型農機具739臺(套),全市深松耕暄面積達到了100萬畝以上。

  肇東市農業開發辦主任楊錫迎說,肇東玉米萬畝噸糧田,省市等農業開發部門進行了可行性論證,省農業開發辦投入200萬元,市、鎮自籌資金290萬元,新上25眼深水井、20套噴灌設備、一臺套大型農機,新修白色路1.5公裡、紅磚路5公裡、改造殘次林37.5畝。

  科技讓農民嘗了一回『鮮』

  科技給農業帶來神奇。以前,植株間距用鋤頭量,現在是嚴格按照6~8厘米間距;以前一畝地能種植玉米2800株左右,現在是4500株,和以前比增加了近一倍;以前,化肥、農肥『可勁造』,現在是測土配方施肥,多一點都浪費。

  從耕到種,農民鄒繼清一直跟著技術人員學習的現代栽種模式,也讓他大開眼界。

  肇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邢東光說,現在玉米噸田項目區已經探索出了一條標准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並總結出『40字栽培模式』——『選用良種、測土配方、深松整地、小壟密植、包衣濾水、機械播種、節水灌溉、化學防控、防螟促熟、早種晚收』。現在項目區的336戶都進行了培訓,每個農戶都有一到兩名高產技術明白人。

  在全力推廣玉米噸糧田栽培模式的同時,這個市還推廣了超級稻栽培模式,特色經濟作物棚室化、立體化、反季節栽培模式,並著力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整村推進村屯綠化,工程造林面積達到6000畝;加快實施沃土工程,畝施農肥在2.3立方米以上;推廣秸稈根茬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科學施肥水平,測土配方施肥面積發展到300萬畝。

  防災減災常抓不懈

  為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奪取今年糧食大豐收,這個市在糧食生產上緊緊盯住防災減災,加強了農業災害監測和防治體系建設,把病蟲害防治、防洪除澇和抵御其它災害作為重點,確保農業災害及時准確預報和防治。

  對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玉米大小斑病、頂腐病、大豆葉部病害等病蟲害,搞好預測預報,確保不成災。同時,重點做好暴雨、冰雹突發自然災害和局地洪澇災害防控准備。

  為放大經驗,加速形成高產高效、規范完善的農業生產模式,肇東市利用現在到秋收前的有利時機,組織開展田間博覽活動,提高乾部群眾科技意識和標准化生產水平,使萬畝噸糧田的栽培模式得到廣泛推廣。省農業開發辦還將加大對肇東農業高產攻關的扶持力度,明年將在此建設4萬畝噸糧田項目區。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