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市人行地下通道『帶病運行』
2008-08-21 07:46:02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宮雪 董艷春 李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1日訊 人行地下通道,是立體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市道橋管理辦公室統計,哈爾濱市共有220個人行地下通道出入口,其中包括5個專用人行地下通道,其餘為商混兩用的地下商業區通道。今年6月20日,《哈爾濱市人行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規定人行地下通道衛生清掃、保潔、照明等應有專人管理及養護,並實行電子監控下的24小時開放,新建地下商業街應做到人行地下通道與經營空間分離。在該《辦法》實施兩個月之際,記者走訪了龍防商貿、一曼街、火車站前、霽虹橋等多處地下人行通道發現,這些地下通道大多存在衛生、安全等隱患,『帶病運行』現象嚴重。

  衛生環境差,淪為乞丐『宿捨』

  8月19日9時30分,記者在南崗區龍防商貿郵局出口處看到,已有一些商販在樓梯上佔據了『有利位置』,使原本並不寬敞的通道變得更加擁擠。在多個出口處,記者發現行人亂丟的垃圾隨處可見,連雨篦下也藏了很多冰棍杆、包裝紙等垃圾。幾乎每個階梯通道上都有痰漬、煙頭等廢棄物。記者注意到,這裡的8個出口處均沒有垃圾箱。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有的地下通道因為衛生環境問題已經幾乎被行人們『放棄』,成為『臨時公廁』。記者來到一曼街烈士館附近的新紀元人行地下通道。剛走下臺階幾步,一股濃重的騷臭味就迎面襲來,記者掩鼻走到通道中,發現通道的牆上尿跡斑斑,通道中間零星散落著一些垃圾。而在烈士館一側的出口處堆放著五六個大垃圾袋,如同一個小型垃圾場。

  因為環境髒亂而少有人走,有的地下通道成了乞丐夜晚居住地。當天20時許,記者在霽虹橋下的人行過街通道看到,兩個破衣爛衫的男子倒身睡在了通道中。

  導示不明,地下通道像『迷宮』

  19日10時許,記者來到火車站永華商城,從紅軍街一個入口進入,發現出口附近並沒有明確的導示牌,走了五六米後,纔看到上面懸掛的道路導示牌。記者按路牌指示尋找哈站出站口,然而走出幾十米後,纔看到一個只寫著『出口』兩字的導示牌。這到底是哪個出口呢?為了避免走冤枉路,記者不得不請教旁邊一個攤位的業主,經指點,記者終於找到了哈站出站口的路,計算了一下時間,從紅軍街地下通道入口到哈站出站口出口,一路急行的記者總共花了近10分鍾的時間。地下一個擺攤的大姐笑著說:『每天找我問路的有幾十人呢。別說是外地人,就是本地人到了這兒也常常「迷糊」』。

  記者決定從出站口入口再到哈醫大四院門診大樓出口,誰想到這個出口更難找,經請教了兩位商攤,最後出口還是龍門大廈。

  地下像『迷宮』難走明白,一些行人為了圖方便便翻越隔離護欄。出了地下通道,記者看到一名拎著旅行袋的男子正在跨護欄,看著他周圍飛馳而過的大小車輛,記者不禁為其捏了一把汗。據哈站前綜治辦交通科工作人員介紹,每天站前翻跨護欄的行人多達幾十人(次)。交警部門為此在站前設了交通協管員,但也看不過來。

  設施陳舊,燈光幽暗存安全隱患

  在新紀元人行地下通道內,記者看到,通道頂部的照明設施已陳舊不堪,幾十米長的通道內只有幾盞昏暗的白熾燈。在霽虹橋地下通道入口處,記者看到,人行通道的標志牌已鏽跡斑斑。進入通道內,頭頂的燈光同樣昏暗,牆壁上掛著蜘蛛網和黑色的絮狀物,許多地方牆皮已經脫落,可以看到以前漏水的痕跡。

  據經緯派出所民警介紹,因為環境差、照明不好,霽虹橋人行地下通道存在安全隱患,每年這裡都發生不止一起案件。

  設施陳舊還令有的地下通道關閉,道裡哈藥路、河梁街交叉口處的人行地下通道就屬於此類。據市道橋辦有關人士介紹,該通道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成,由於排水設施不好,容易積水,因此被閑置起來,至於何時再開通還沒有確定。

  商混兩用,給管理帶來難題

  『商混兩用的地下通道最難管。』市道橋管理辦有關人士介紹,哈爾濱市共有220個人行地下通道出入口,其中南崗繁華商業區最多,為135個。專用人行地下通道僅有5個,附帶的出入口為幾十個。據了解,目前規劃部門正在制定相關標准,明確商混兩用的人行地下通道的功能。

  一直關注人行地下通道發展的政協委員張雅清為此建議:哈爾濱市人行地下通道應盡快理順管理,明確責任,設置清晰醒目的標志,方便過往行人通行。同時設置必要的垃圾箱,對於亂扔垃圾的不文明行為,按照有關規定加大處罰。通道內還應盡快增加照明設備,加強治安管理。

  根據《哈爾濱市人行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管理辦法》,人行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管理和養護責任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劃分:(一)利用政府資金投資建設的人行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由市城管部門所屬的人行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管理單位負責日常管理和養護;(二)利用人防工程作為人行過街地下通道的,由人防工程投資建設單位或者使用單位負責日常管理和養護;(三)利用其他資金投資建設的人行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由產權單位或者使用單位負責日常管理和養護。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