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我省進入立體勘探時代 1:5萬航空物探測量漠河首飛
2008-08-23 14:12:1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明 譚迎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3日訊 22日10時,隨著副省長於莎燕『飛行開始』指令的下達,一架運十二飛機加足馬力,呼嘯著飛向藍天,開始了我省大興安嶺成礦帶1:5萬航空物探測量的首次飛行。這標志著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黑龍江省政府合作開展的『黑龍江省公益性地質調查與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正式開始實施,我省進入了立體地質勘探時代。

  大興安嶺成礦帶是全球三大成礦域中古亞洲成礦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礦條件優越,資源潛力巨大。2008年1月15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簽署了《合作開展黑龍江省公益性地質調查與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協議書》,率先拉開了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公益性地質調查與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序幕。這次開展的1:5萬航空物探測量是落實合作協議的實際步驟,主要任務是通過對大興安嶺地區開展1:5萬高精度航磁和放射性能譜測量,查明區域地質構造,為進一步開展地質找礦工作提供有利成礦區段和找礦靶區。開展1:5萬航空物探測量,是針對我省植被覆蓋厚、施工期短、勘查難度大、成本高、效率低等突出問題而采取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基礎地質技術方法,是對20世紀80年代中比例尺、低精度、單方法航空測量的一次技術革新。

  航測飛機使用新型、快速、高效、穩定的國產運-12飛機,配以國際先進的數據處理軟件,可以邊航飛、邊處理、邊解譯、邊地面查證,具有投資少、精度高、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本次測區范圍是我省大興安嶺北緯49度以北地區,面積近11萬平方公裡,工作周期為兩年半,飛行時間為2400小時,飛行裡程達24萬千米,需要飛行230餘架次。

  據有關專家介紹,開展大興安嶺成礦帶1:5萬航空物探測量,對提高我省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加快部、省合作步伐,早日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將產生重要的影響。這次開展的1:5萬航空物探測量是落實合作協議的實際步驟,主要任務是通過對大興安嶺地區開展1:5萬高精度航磁和放射性能譜測量,查明區域地質構造,為進一步開展地質找礦工作提供有利成礦區段和找礦靶區。開展1:5萬航空物探測量,是針對我省植被覆蓋厚、施工期短、勘查難度大、成本高、效率低等突出問題而采取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基礎地質技術方法,是對20世紀80年代中比例尺、低精度、單方法航空測量的一次技術革新。

  航測飛機使用新型、快速、高效、穩定的國產運-12飛機,配以國際先進的數據處理軟件,可以邊航飛、邊處理、邊解譯、邊地面查證,具有投資少、精度高、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本次測區范圍是我省大興安嶺北緯49度以北地區,面積近11萬平方公裡,工作周期為兩年半,飛行時間為2400小時,飛行裡程達24萬千米,需要飛行230餘架次。

  據有關專家介紹,開展大興安嶺成礦帶1:5萬航空物探測量,對提高我省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加快部、省合作步伐,早日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