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水稻控制灌溉實驗進程緩慢 節水技術推廣缺補償機制
2008-08-23 14:21:0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唐平 賈紅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3日訊 水稻控制灌溉在經過三年實驗性推廣之後發現,這項新技術雖然節水又增效,但是由於我省節水機制和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新技術的推廣面臨難題。

  從2005年開始,我省水利部門與河海大學合作開展高寒地區水稻節水控制灌溉實驗研究工作並取得成功。經過在慶安縣和農墾等地開展實驗推廣,已經逐步成熟,正亟待向全省推廣。比起常規灌溉,控制灌溉可實現畝節水150立方米;由於土壤不用長時間泡在水中,控制灌溉又使地表積溫提高86.9攝氏度,同時通過在各生育階段調整水稻的生理狀態,使水稻向『最佳群體結構』和『理想豐產株型』的優化組合方向發展,從而達到節水、高產、優質、增效的目的。

  據介紹,目前我省水稻田間淨定額仍在每畝400立方米以上,而通過推廣水稻控制灌溉技術不需要大規模投入工程建設,就可使灌區田間定額降至300立方米以下。但是,控制灌溉幾年來的實驗性推廣證明,這項非工程性節水新技術在未來的推廣過程中還將面臨諸多難題。省水利廳農田管理總站副處長呂純波告訴記者:『水田節水雖然社會效益比較突出、增產增收效果卻不如旱田節水後那麼明顯。比如在水資源短缺的流域,讓上游地方政府出資建節水工程,讓農民節約用水,省出水給下游地區或其他用戶,如果沒有補償和激勵機制,實踐證明很難實現,這是水田節水灌溉特別是非工程節水措施推廣較慢的主要根源。同時我省節水管理機制也仍存在漏洞,不能通過價格杠杆建立節水機制。眼下全省農業用水仍基本實行按畝收費制,用多用少都一樣,喝『大鍋水』使農民沒有節水積極性,這種稅費計收辦法不僅不能限制農民多用水,反而容易使農民產生少灌水會吃虧的想法。』

  在慶安現場會上記者還看到,一些水務工作者在弄明白了控制灌溉的原理後紛紛感到:『這項新技術好雖好,但是這麼復雜的田間管理,對於習慣了大水漫灌、粗放管理的農民,接受起來會不會困難?』的確,如控制灌溉這樣的農業節水技術在推廣過程中除了需要有宏觀資源調控體系和適應灌區節水灌溉的管理體系外,還需要有高效服務的技術培訓與推廣體系來配合。而目前我省還沒有建立起一套配備相對完善的推廣網絡,技術推廣體系尚不健全,技術推廣人員素質不高,這些都成為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坎兒』。

  『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規劃,到2010年,全省水稻灌溉面積將由現在的3519萬畝提高到4000萬畝。』省水利廳副廳長胥信平說,作為水利主管部門,我們希望水稻灌溉技術能夠更迅速、更廣泛的推廣開來,也希望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為全社會形成節水意識,推廣節水技術創造更加有利的社會環境,使更多像水稻控制灌溉這樣節水又增效的好技術盡快應用,真正服務於社會。』

  關鍵詞控制灌溉技術

  根據不同生育階段水稻對水分需求的敏感性和需水規律,在充分發揮水稻自身調節機能和適應能力的基礎上,適時適量地科學供水,從而實現節水。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