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野餐,哈爾濱夏日風景線
2008-08-24 07:34:5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薛明 慕海燕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4日訊 在風景宜人的太陽島上,找一塊陰涼地兒,鋪一塊塑料布,擺上面包、紅腸、啤酒,全家人或朋友、同事席地而坐,把酒言歡,其樂融融……這個場景相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記憶深刻,因為那是他們對太陽島、對夏日生活、對年輕歲月最美好的回憶,也是哈爾濱這座洋氣的城市裡最浪漫的氣質。隨著歲月的變遷,一切都在變革,但是『野餐』在哈爾濱人生活中的地位卻始終依舊。從微風送爽的初夏,到涼風輕襲的初秋,約上幾個『酒肉』朋友,找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帶上簡單的餐具,采用原始的烹制方法,來一頓『野』味十足的野餐,充分享受這難得的『野趣』,這就是哈爾濱人特有的野餐『情節』。應該說,哈爾濱人野餐的習俗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在北方民族飲食習慣影響以及後期歐洲移民生活方式影響下,從上世紀20年代起,哈爾濱人逐漸形成了以野餐為主的野游風俗。解放後,野餐更成為市民春、夏、秋三季休閑娛樂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顯示哈爾濱歷史的老照片中,不乏當時哈爾濱人在松花江畔、太陽島上野餐的身影。如今,野餐已經演變成了地地道道的哈爾濱習俗,而成為冰城人的最主要的休閑方式之一。學校、單位的春游、秋游,親戚、朋友的自助燒烤,作為一個哈爾濱人,上到耄耋老者,下到襁褓嬰兒,幾乎沒有沒享受過野餐樂趣的。

  野游,哈爾濱人獨特生活方式

  也許是源自歐式的生活方式,哈爾濱人對於野游、郊游、野餐可以說是情有獨鍾。而這個『野』,對於哈爾濱人而言,其實無外乎松花江畔、太陽島上。太陽島一直是市民野游出行的首選,從小到大,太陽島伴著一代又一代哈爾濱人成長,在物質貧乏的年代裡,許多哈爾濱人成長的照片總是留下太陽島、松花江畔熟悉的背景。小學、初中甚至高中,每年都會有春游,有時候學校還會特例安排夏游,帶上秋林紅腸和面包,還有自家烹制的美味兒,幾個人背著帳篷,來到太陽島上,走累了就吃,吃飽了就玩兒:踢足球、捉迷藏、打水仗,甚至就是簡單的在草地上摸爬滾打都那麼的有意思。如果問上了年紀的哈爾濱人去過幾次太陽島,還真沒有人能說不出了,太多了,相信許多哈爾濱人現在依然能清楚地記得自己野餐時的那片湖邊的大草地,和那片藍藍的天空,以及帶給自己的美好回憶。

  科技,促使野餐回歸市民生活

  應該說,有車族的迅猛增多,加速了『野時代』的到來。曾經被視為奢侈品的汽車如今正大步走入尋常百姓家。一家專門經營汽車飾物和配套裝備的專賣店老板對記者說,最近店裡一些專供汽車在野外使用的小東西特別好賣,像野外燒烤臺、簡易帳篷、情侶折疊坐椅等,一天可以賣出好多套。為迎合『野味』濃郁的周末,商家煞費苦心。記者在哈爾濱市幾家大型百貨商店和超市中看到,戶外休閑用品紛紛成立專櫃,銷售逐漸昇溫,一些大型的綜合超市還適時推出了戶外用品展銷,吸引了很多消費者的目光。戶外系列用品多為居家出游休閑配備的,比如野外燒烤架、帳篷、睡袋、折疊椅、野餐墊以及各種車載冰箱、保溫箱等。這些新裝備的加盟,為野餐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物質保證。實際上,曾經紅火一時的野餐,在幾年前曾一度黯然失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加速,這個哈爾濱特有的文化習俗開始復蘇了。野餐當然要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地方不僅『秀色可餐』,最重要的是靠近水源的地方野餐會更方便一些。挖點兒野菜、抓些河裡的小魚,都是野餐中讓人驚喜的加菜。此外,河灘、江邊也是適合野餐的好地方,當然,平坦、背風的地方纔是安營紮寨的首選之處。如果陽光過強,可支起帳篷或大型遮陽傘,以免你在陽光暴曬。在准備野餐之餘,玩玩沙子、丟丟石頭、放放風箏都可成為野餐前的『小甜點』。

  松花江公路大橋北側是哈爾濱人野餐的首選地,來這裡『活動』的人大都是野餐族裡有精力、有體力、極具『野情』的年輕人。那裡是純粹的野地,一切設施都必須自備。從飲用水到洗洗涮涮的使用水,從休息用的帳篷到餐後的一個小小牙簽,10人左右的野餐裝備常常要三輛家用轎車來拉。不過像市區內松花江兩岸的沿岸公園、附近郊縣的二龍山風景區等地,切記是不能起火的。在這裡自制的水果沙拉、哈爾濱特有的風味熟食,擺放在漂亮的野餐桌布上,也不失一次完美的野餐。

  哈爾濱需要這樣的城市盛宴

  對於熱情好客的哈爾濱人而言,也許野餐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魅力,於是,一場盛大的家庭野餐會在這個城市的夏天裡點燃了。每逢節假日,三五成群或一家數口,到公園到郊外,席地而坐,邊吃邊玩,盡一日之歡。許多哈爾濱人將郊游和野餐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有益身心的活動。久住城市的人,長年累月的在喧鬧、擁擠、緊張、污染中生活,因此回歸大自然便成為假日的應有之義,野餐把飲食同郊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既可以心曠神怡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又可以調劑一下口味,熱情的哈爾濱人喜歡上了這個節目,並在這個季節裡盡情地揮灑出來。到空氣清新的戶外,去自由呼吸、去觸摸青草,讓清風拂面,帶上備好的燒烤爐具,在野地上盡情地揮撒你的廚藝———香噴噴的炸雞、勁爆的飲料、甜美的水果、香醇的紅酒和厚厚的格子布,和喜歡的人一起去野餐,躺在陽光下的草地上,一邊漫不經心地聊著天,一邊把美味送入口中。事實上,這個季節野餐成為哈爾濱人熱衷策劃的主題,也是最流行最熱鬧的聚會方式,尤其是帶有居家氛圍的野外聚餐。男人們天南海北地『侃』著平日裡很少說的『胡話』,女人們一邊操作著左手的油鹽醬醋一邊聊著右手的風花雪月,或者大家一起動手,各自獻上自己得意的『私家菜』,酒足飯飽之後再來一場野地上的狂歡,要唱要跳隨你想,怎一個爽字了得!野餐不一定要豪宴,只要大家吃得開心就好。

  野餐,

  還應注意環境保護

  『野餐後遺癥』是顧鄉公園裡的清潔工人魏大叔給餐後垃圾起的『別名』。魏大叔說,一到了野餐季節,公園裡的衛生就讓人頭疼。從野餐開始,飲料瓶、餐巾紙、雞骨頭就便地都是,有時他在野餐中途就要去清理一次,常常被野餐人客氣地勸走,委婉地告訴他:『等我們走了,你再來。』

  在松北區哈爾濱市政府到世茂濱江新城中間有一片空地,被稱作前進灘。灘涂上栽滿了喜水的柳樹,已經成為茂密的小樹林。如今,這裡也已成為市民野餐的好地方。每到周末假日,近看這片小樹林裡,野餐市民一家挨一家,他們多數是把車直接開下堤頂路,停靠在江邊的草叢旁,然後就地鋪開塑料布,擺上啤酒、熟食,或在旁邊架上燒烤箱子燒烤,地上隨處可見沾滿油污的廢紙、瓶蓋、餐盒、餐具及各種食品的包裝袋,甚至在江邊還能發現啤酒瓶碎片。

  喜歡野餐的於先生每次購買野餐用品時,都不忘在超市裡買一卷垃圾袋。他說:『其實保持衛生很簡單,多准備點袋就行了。結束時大人孩子一起來個掃除,既讓野餐有了完美的結局,又讓環境得到了保護,還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好習慣,何樂而不為?』同於先生一樣,史女士的『野餐幫』裡,每次結束都由孩子們負責撿垃圾,史女士說,現在可供人們野餐的環境已經不多了,如果再這麼毫無顧及地破壞下去,那麼有朝一日野餐就要在自家陽臺上進行,這可不是聳人聽聞。所以要讓孩子們認識到這一點,他們保護的是他們自己的生存空間。

  讓野餐成為

  城市的傳統文化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哈爾濱人夏日最盛行的聚餐方式,就是去松花江邊野餐。你做我吃,我做你吃,角色隨便更換,一切可即興所為,它打破平常時家庭餐和酒店用餐的那種呆板的程序,做一次傳統吃法的反叛,並在這種反叛中嘗到一種自由的快樂。在哈爾濱這座城市,野餐貫穿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末,哈爾濱松花江段的野餐行為,一直很盛,沿江一帶幾乎到了『人滿為患』的程度。後來,纔漸漸地變得不那麼大眾化了,成為了一種小眾行為。隨著太陽島沿線的開發和改造,政府會給游客提供更多野營、野浴、野餐、觀景的空間,讓人更深切地感受親近自然之樂。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超說:『哈爾濱的野餐在記憶中差不多已有百年的歷史,而今野餐重新在悄然中興起,再次走進新一代人的心靈,使得野餐的文化又散發出當代的光彩,讓我們的城市充滿了浪漫的情懷和迷人的色彩,以及和諧之美。實際上每一個哈爾濱人,提到在太陽島上野餐都有一股特殊的感情湧上心頭。它不僅是哈爾濱的一個城市坐標,更象征了一種屬於哈爾濱的城市性格,最重要的是,記載了一代又一代哈爾濱人的記憶和情懷。』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