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5日訊 20日,記者走進賓縣賓西鎮西川村農民李龍濤、王傑的家庭肉牛養殖場。滿場肉牛高大壯碩,李龍濤說:『這批牛個個一千多斤,哪頭都值七千元。』
『能掙多少?』面對記者的提問,養牛戶們說:『七千元是本,超過的部分纔是利。』
這個『盈虧點』比去年提高了近千元,這意味著養牛戶的養殖成本上昇、贏利水平下降,肉牛養殖業隱患逐漸形成危機。
牛市火爆,約有1/3交易量的成母牛被宰殺
王傑是養牛『老戶』,前幾年只養不販。賓西牛業建成後,賓縣及周邊地區肉牛價格不斷上漲,這讓老王看到商機。他一邊加大飼養規模,一邊加入販運隊伍。兩年來,每年飼養肥牛200餘頭,販運四五百頭。
李龍濤則是看到養牛掙錢纔開始入行的新養牛戶,不過他一出手就『大乾』,一年也出欄肥牛200多頭。
無論是販運還是飼養,他們都是從買『架子牛』(半歲左右可以育肥的小牛)入手,而且無一例外,都從市場上『抓牛』。
開始時,架子牛每斤平均價格4元多錢,一頭牛不過兩三千元。去年,架子牛開始高速提價,漲到每斤6元。今年,更是一路發飆,漲到8元甚至9元。
養牛戶們認為,架子牛漲價,一方面是肥牛價格看漲,充肥量增加。另一方面,是大量成母牛被宰殺,使架子牛越來越少。據他們觀察,每個集市都有上百頭成母牛被南方及當地廠家收購宰殺,大約佔交易量的1/3。
母牛育肥期短,由於肉質差因而價格低。部分廠家因牛源緊張,而將屠刀揮向成母牛,並將母牛肉充當公牛肉牟利。而一般養牛戶,也不願意繁育肉牛,這是因為一頭架子牛從受孕到育成出欄,至少需要一年半時間,飼養成本高、回報周期長,所以將小母牛甚至成母牛出售。
架子牛和飼料都漲價,養牛戶利潤空間在縮小
據養牛戶介紹,賓西牛業建成後,他們養牛再不『受氣』了。此前,他們的肥牛只能賣給牛販子,價格隨人擺布。現在,他們可以直接將肥牛出售給賓西牛業,利潤全是自己的。兩年來,賓西牛業的收購價格隨行就市,從兩年前的每市斤3.5元,增漲到目前的7元左右。
但是肥牛收購價格一個翻一番,難抵架子牛和飼料價格兩個翻一番。
架子牛價格從兩年前的每斤4元,已漲到目前的8元多,如果是品種牛(西門塔爾、夏洛克等),每斤價格甚至達到9元多。兩年前一頭牛每天飼料需要5元錢,而現在至少要10元錢,有的甚至要達到十二三元錢。
如果扣除人工、防疫、利息等成本,再加上『不長膘』甚至死亡等不可預見因素,肉牛養殖的利潤空間已被極大壓縮,稍有不慎就可能白乾半年(肉牛充肥期半年左右)甚至虧損。
養牛戶一致認為,國家應出臺政策,像後備奶牛和能繁母豬一樣,對肉牛繁育進行補貼,如果補貼費與出售母牛贏利差不多,農戶就會主動繁育肉牛,而不會像現在這樣『母牛越少、架子牛越貴』的惡性循環,養牛業纔有正常發展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