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揭開神秘面紗讓催眠造福百姓生活
2008-08-31 07:03:19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張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催眠師可以在兩三個小時內,解決你幾十年無法解脫的困惑,幫你戒煙、走出情感困惑,幫你減肥、美容、激發潛能,聽上去,似乎這些都不可思議。催眠究竟是魔術還是科學?催眠師究竟是普通人還是天賦異秉?催眠師究竟是怎麼進行催眠的?進入催眠狀態後,我們會被催眠師控制嗎?我們是否還有獨立的思維能力?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記者親臨有『中國催眠第一人』之稱的馬維祥教授催眠治療現場,親眼目睹催眠治療以及專家對於催眠的客觀科學解釋,揭去催眠神秘的面紗後,你會發現,可以讓催眠造福我們生活。

  親身感受催眠過程

  記者帶著好奇來到哈爾濱工程大學啟航活動中心。19歲的小明(化名)在媽媽的陪同下來到哈爾濱工程大學接受催眠大師馬維祥教授的催眠治療。小明因4年前在學校被老師打罵,形成心理陰影,只要說是去上學,在路上就會嘔吐不止,見到老師更是如此,根本無法上課,導致小明已經4年沒有上學。馬教授了解到小明的情況後給小明進行了催眠,他讓小明閉上眼睛,按著他的描述想象場景。馬教授用緩慢的語速說:『小明,你現在進行腹式呼吸,集中精力想象你的眼前是一片大草原,藍天白雲,溫暖的陽光照在你身上很舒服……』小明很快進入催眠狀態,接著馬教授開始讓小明在催眠狀態下,想象他回到校園,很輕松,很快樂,見到了他最恐懼的那個打他的老師也不害怕,讓他變得很輕松。經過幾次這樣的催眠治療,小明竟願意嘗試著重回校園。

  在記者的要求下,作為全國高校心理諮詢專家組成員的哈工程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所長金宏章教授同意讓記者感受催眠的狀態。他讓記者集中精力後,抬頭目不轉睛地看著他的手指,幾分鍾後,讓記者閉上眼睛,但閉上眼後,仍要想象自己還在看著他的手指。之後,任憑記者如何使勁,眼皮重得睜不開。直到催眠師說:『我用手拍一下你的頭,你就可以睜開眼了。』的確,當金教授拍記者的那一瞬間,記者的眼睛睜開了。這又是怎麼回事?記者親眼看見催眠專家對一個瘦弱的女子進行催眠,被催眠後,女子的腰部懸空卻可承受兩倍於自己體重的壓力而渾然不覺,這一現象被稱作『人橋現象』。這又是怎麼做到的?親眼所見,親身體驗,讓記者更加覺得催眠似乎很玄妙,催眠專家很『神』。但是隨後,催眠專家對於這些現象的解釋,徹底地揭開了記者心中的謎團。

  掀去催眠的神秘面紗

  哈爾濱工程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金宏章介紹說,很長時間以來,催眠是籠罩在一層神秘的面紗之下,絕大多數人對於催眠知之甚少,甚至有人將催眠按其字面理解為催人入眠,還有相當多的人將之看作一種巫術,一種旁門左道。看過電影《雙雄》的人都會記得在電影中,催眠師對警察說幾句話,警察就受制於催眠師,將看管的鑽石主動交到催眠師的手中。電影是將催眠技術神化了。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在現實中,很多人看過催眠大師的現場演示,催眠大師說:『睡』,臺上的觀眾馬上都睡了。這也讓人對催眠術產生好奇,覺得催眠技術很『神』。

  專家的解釋是,所有在場的觀眾都是衝著看催眠來的,首先在心裡就對自己說,這是個世界級的催眠大師,從心裡信任他。所以纔會有臺上的催眠效果。如果這位大師走在大街上,對著一個不認識的人說睡,那個人肯定不會被催眠。

  那麼為什麼記者在催眠狀態下,怎麼也睜不開眼,被拍了一下後馬上就能睜開眼睛了呢?金教授的解釋是,他采用視覺疲勞的方法將記者導入催眠。當記者進入催眠狀態的時候,專注點只在看著那只手指,所以身體其他的機能暫時抑制,因此睜睛動作無法達到,但當被別人拍了一下後,有了專注點以外的另一種刺激,便可以從催眠中『醒來』。就好比,做『人橋』的人,當她頭腦中只有一個意念,一個專注點就是身體僵硬,有力量,那麼她就不會感受到其他感覺,即使有人踩在她身上,也不會造成任何傷害。所以只要你能讓被催眠者精力極度集中,就可使其進入催眠狀態。

  事實上,催眠並不是催眠師有什麼神奇的魔法讓被催眠人產生各種感覺,只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項技術。催眠的方法說來也簡單,催眠師讓被催眠者坐在一個便於放松之處,通過對其視覺、聽覺或觸覺的持續而單調的刺激,使其精力高度集中,引入意識的極度狹窄狀態。這種狀態介於睡眠與清醒之間,大腦皮層處於不完全抑制狀態。而在這種狀態下,人會比平常更容易接受暗示。另外,因為參與催眠的人對催眠都很神往,所以並不是催眠師在給大家催眠,而是大家配合他,按照他的引導,自己給自己催眠。而且催眠並不能控制人的意志,有催眠師做過實驗,對一個人進行催眠後,讓他走到窗口,然後下指令讓他跳下去,結果被催眠者馬上就醒了。這就說明了不是所有的暗示都會起作用,當暗示超出其本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時,被催眠者是不會接受暗示的,也就是說不會受到他人的控制!

  催眠離百姓生活不遠

  催眠其實離百姓生活並不遙遠。我們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在應用催眠,深呼吸調節、放松及暗示,瑜伽也與催眠異曲同工。據了解,自我暗示與自我催眠已經在各個領域裡得到應用。聆聽懷舊歌曲,往事湧上心頭;做白日夢;陷入沈思;注視舊照片勾起童年的回憶等等都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自我催眠狀態。我們絕大多數人其實都經歷過自我催眠狀態,只是不知道那就是催眠而已。

  催眠專家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說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情景下,我們是被催眠的,只不過我們沒有意識到。比如,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經常是處於一種催眠狀態,只是我們不知道。當觀眾被某一個電視節目吸引時,他就不會想電視以外的事兒,那麼看電視的觀眾實際上已經是進入到被催眠狀態。再如,我們到餐廳吃飯,服務員問我們在飯裡加一個蛋還是兩個蛋,我們在選擇一個或是兩個的同時已經在服從服務員下達的一個隱含的催眠指令『你一定要選擇一個或兩個蛋』,在那一刻,我們已經是在一種輕度催眠狀態,完全沒有意識到除了選擇一個蛋或是兩個蛋之外,我們還會有別的選擇。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催眠中的隱含指令來教育孩子。比如,老師留了50道題,孩子不願意寫。如果家長采取連唬帶嚇的方法,只能事倍功半。而如果家長聽到孩子的抱怨後說:『50道題夠多的,媽媽上學的時候,老師留80道題呢!你如果不願意寫50道題,就得寫80道題,體會一下媽媽當年上學的感覺。』孩子肯定會選擇50道題。這種自願的選擇下,孩子通常會把作業完成的很好。而家長的這種語言其實就是一種催眠語言,結果必然事半功倍。當家長特定了兩種選擇後,孩子一般不會有第三種選擇,他只能在50和80中選,而自主的選擇要比被動選擇的效果好。

  如今,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使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大,出現疲乏無力、失眠、情緒不穩定、抑郁、恐懼、焦慮、煩悶等『亞健康』狀態。經過多年研究學習,金教授認為,通過催眠技術,調整人們的潛意識,我們能夠回歸健康的心理,發揮出人內在的潛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我們也完全可用催眠的原理來進行自我催眠來達到自我心理調適、增進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之目的。因此催眠絕對不只是在心理治療中的一種技術。目前催眠被廣泛運用在心理及心身疾病治療、運動員和演員潛能開發、輔助偵破案件、美容、減肥等多種領域。催眠師正在逐步地走進百姓生活。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