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集中心思求發展,圍繞重點求突破。5月15日起,東北網記者圍繞我省農業現代化建設、工業現代化建設、加快我省交通建設步伐等內容深入農村、廠礦、口岸等地進行深入采訪。從6月1日起,本網將陸續推出系列報道。
東北網6月1日訊 題:黑土地上大糧倉——走進『寒地黑土』綏化
東北網記者 顧碩
2007年,享有『祖國大糧倉』美譽的黑龍江省遭遇歷史罕見旱情。在天災面前,位於松嫩平原的農業大市——綏化市大力推廣優良品種,改進耕作技術,通過『三百工程』的牽動引帶,戰天災、奪豐收,糧食總產實現170.7億斤,比上一年提高了8.1個百分點。
5月15日,記者隨采訪組來進綏化,深入田間地頭,切身感受寒地黑土大糧倉的綽約風姿。
『三百工程』增產糧食3.35億斤
![]() |
實驗區的水稻作標記分類 |
綏化市擁有耕地2400多畝,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利用現有耕地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這個農業大市一直在尋求突破。
近年來,綏化市實施以百萬畝水稻提檔昇級、百萬畝玉米高產攻關和百萬畝大豆窄行密植栽培為主體的糧食高產創建『三百工程』,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借鑒之路。
『集中心思抓發展,圍繞重點求突破』。綏化市農委負責人告訴記者,『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使全市糧食生產水平和糧食品質得到大幅度提昇,就必須在優良品種推廣和耕作技術改進方面下大功夫。』
為推廣優良品種,綏化市專門成立了引種機構和實驗園區。『我們組織農民到實驗園區參觀,向農民介紹各個品種的特性、產量,並對他們進行相關的科技培訓。』綏化市種子管理處負責人說,『這樣可以讓農民充分了解優良品種,選擇自己想要的品種。』
![]() |
機械插秧 |
目前,綏化市主推糧食品種140個左右,良種率達97%以上,品種更新年限控制在3—5年。玉米良種金玉1號、大豆良種黑農37、水稻良種北稻2號等優良品種的耕種面積均已超過200萬畝。
種子選好了,還需要用科學的手段栽培。為此,綏化市改進耕作技術,因地制宜,大力推廣玉米地膜覆蓋技術、水稻兩段式超高產栽培技術、大豆45公分窄行密植栽培技術等15項栽培模式,推廣面積達到5200萬畝次。
此外,全市全部實現大機械標准化深松整地;施用農肥600萬立方米,全部測土配方平衡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5個百分點;新打各類抗旱水源井6618眼,單井覆蓋耕地達到300畝……
通過推廣優良品種、改進耕種技術,綏化市糧食單產水平得到大幅度提昇。百萬畝水稻提檔昇級畝產實現1150斤,百萬畝玉米高產攻關畝產實現1200斤,百萬畝大豆窄行密植栽培畝產實現400斤。僅『三百工程』一項,全市就增產糧食3.35億斤,佔全市糧食增量的26%。
大棚建設助推水稻生產提質昇級
水稻是綏化優勢產業。15日,正是水稻插秧時節,綏化市秦家段的稻田已完成插秧。據秦家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高產品種的生育期相對較長,早插秧可以保證其生育。早插秧,得高產,這要歸功於河夾芯子水田改善項目的大棚建設。
北林區河夾芯子水田改善項目是綏化市北林區2004年提出的,經國家農業開發辦批准。項目含秦家、雙河、五營、三河、興和5個鄉鎮。通過改造,秦家段投資23萬興建83棟大棚,取代了過去『一家一戶扣大棚』的方法。據介紹,這種大面積的扣棚,不但適用於擺秧排,用於機械化插秧,還便於技術指導。在棚內種植香瓜、提子等經濟作物,還大大提高大棚的利用率。
幾年來,該項目已累計投入資金2285萬,實施農業開發項目7個。在農業開發資金的牽導下,農委、水務、林業、交通等相關部門先後捆綁各類資金近1000萬元投入項目區,推進了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經濟的發展。目前,河夾芯子40萬畝水田已全部改造。
![]() |
水稻人工插秧 |
2007年,綏化市重點建設了以北林為軸心穿越11個鄉鎮到綏棱、慶安的兩條水田示范帶,通過大棚建設和方條田改造,促進水稻生產標准化。兩個水稻大縣(區)——慶安縣、北林區大棚總量分別達到6萬棟和4.7萬棟,覆蓋率達到85%和80%。在百萬工程帶動下,綏化市水田大棚總數達到了14.7萬棟,實現育苗面積2200萬平方米,佔育苗面積的63%。大棚建設為綏化市水稻生產提質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 |
河夾芯子秦家段乾渠 |
今年,綏化市積極指導農民使用機械插秧。北林區推廣現代機械化生產技術,僅水稻插秧機就發展到1000多臺。機械插秧,省時、省事、省人工,而且操作方便,通過控制,秧苗整齊劃一,苗株之間的通風、采光可達到最佳值。機插出來的秧苗平均畝產比人工插秧要高出40?60公斤,而勞動量卻減少60%。
科技示范戶讓家家都有明白人
在秦家鎮綠色食品水稻基地,每組稻田都標記了代碼。據了解,該基地今年的水稻品種達4000多種,是專門從省水稻研究所引進的。民興村科技示范戶張悅指著一棟大棚,高興地說,『這個大棚是今年新改造的,面積有360平方米,大棚的鼓架采用的無機玻璃鋼制作的,大棚的膜較比普通膜壁厚,白天積能,夜間防御低溫。』
張悅是民興村的種植高手,從1989年起就一直是村裡的科技示范戶。『每村有8個科技示范戶,周邊農民可以到這幾個示范區實地考查,確定選擇哪種優良品種,做到家家都有種田明白人。』張悅說。
農閑時節,綏化市農委都會組織一年2次的農民培訓,農民可免費學習到科學種田的知識。張悅說:『每次我都帶著問題去,只要給我一點啟發,我就覺得收獲很大,沒白學。』
![]() |
秦家鎮民興村科技示范戶張悅 |
通過科技示范戶的引帶,越來越多的農民成了種田的行家裡手。無公害化生產、綠色食品,這些幾年前還令農民們陌生的詞語,正逐漸引領綏化農民走向致富路。2007年,綏化市糧食生產全部實現無公害化生產,綠色食品發展到1200萬畝,有機食品12.9萬畝。走在綏化市的田間地頭,農民身上的乾勁十足,臉上充滿希望。相信秋收時,必定『家家米垛堆成山』,綏化市農民正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記者手記: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近年來,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我省綏化市從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的大局出發,創新糧食生產發展思路,走內涵挖潛的路子,實施『三百工程』,主攻單產、穩定總產、改善品質、增加效益,走出了一條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新路。
肥沃的黑土地,天然的聚寶盆。今春,綏化市全民動員,築壩、引水、修渠、打井,經歷了嚴峻的乾旱考驗,建設了一批旱澇保收田、高產穩產田,為今年的糧食增產夯實了基礎。天災面前,綏化農民沒有退縮,寒地黑土仍期待豐收的果實,相信又是一個豐收年。
結束采訪返程的時候,總理『全國大糧倉,拜托黑龍江』的囑托猶在耳畔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