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土地上大糧倉--走進『中國綠色米都』建三江
2008-09-01 15:00:27 來源:東北網  作者: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4日訊 『現代農業看龍江,龍江亮點北大荒,農墾經典在三江』,這一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似乎印證了素有『中國綠色米都』之稱的農墾建三江分局在發展現代糧食產業上的獨特地位。

  農墾建三江分局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總面積1.24萬平方公裡,有『小三江』之美稱,是我省墾區單體耕地面積最大的現代化農業經濟區。近年來,該分局立足大濕地、大界江、大平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調結構、上標准、增科技、創高效,推進『以稻治澇、以稻致富』戰略,現代糧食生產體系得到快速發展。


 

  『以稻治澇』,變『水害』為『水利』

建三江農墾分局七星農場水稻高產示范田

  建三江墾區位於黑龍江、烏蘇裡江和松花江交匯的三江平原東部,擁有耕地800多萬畝,低濕易澇耕地佔了一半以上。由於『三江環繞、七河貫通』,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該分局『十年九澇』,旱田作物難種、難管、難收,產量低、風險大、效益差。

  旱路不通走水路。九十年代初,農墾建三江分局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以發展優質高效糧食生產為重點,實施『以稻治澇』戰略。

  在水稻種植上,建三江分局充分利用水資源,合理利用地下水、大力開發界江水、接續利用天降水、循環利用農田水。通過不懈的治理,以往困擾農場職工的泡渠『水害』成為助農增收致富的『幸福泉』。

  如今,建三江墾區水稻種植面積由1990年的14萬畝,擴大到2007年的650萬畝。全分局已形成80億斤糧食的生產能力,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糧食商品化率達到95%。農田水利工程配套達80%,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6%以上,居全國首位;糧食倉儲能力達到280萬噸,居亞洲第一。

  建三江農墾區也以農業機械化程度最高、人均產糧最多、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面積最大和生態環境最優而被譽為『中國綠色米都』。

  二十年轉瞬即逝,建三江農墾人通過勤勞的雙手,一座『綠色米都』悄然崛起於祖國的東北邊陲。


 

  做現代農業領頭羊建設生態大三江

科技入戶工程是農墾建三江分局水稻種植的一大特色

  5月25日,在建三江分局七星農場第一管理區的農機具庫房,一排排插秧機整潔停放,機身擦拭得一塵不染。七星農場薛副場長說,『以往全場插秧需要20多天纔能完成,隨著我們加大農機的裝備力度,現在兩三天就能完成了』。

  在實施糧食生產戰略中,建三江分局堅持以農機化建設為重點,實現了農機具裝備更新歷史性的突破。截至目前,全局機械總動力達到113萬千瓦,農機新度系數達到0.78。田間綜合機械化率達96%,農機具技術狀態完好率96%。

  『2000年左右,每逢插秧時節,從省內各地湧來的插秧臨時工高達20萬』,提及以往的水稻插秧,一輩子紮根農墾戰線的建三江分局於副局長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如今,「二十萬大軍下三江」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

  在建三江火車站前廣場,『綏化老鄉進來坐坐』、『慶安老鄉之家』字樣的招牌雖在,然而飯店老板臉上流露出無奈,『來這裡插秧的人少多了,現在這生意不好做了』。

  目前,建三江農墾分局農業裝備水平已經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形成了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上的農業機械群。

  打生態牌,打造生態大三江。近年來,全局累計完成各種渠道水利投資1.6億元,完成橋涵閘1716座。推進生態林建設,建設綠色城堡27個,綠色通道110公裡,綠色走廊209條。截至目前,全局800多萬畝糧豆,全部在綠色屏障蔽護中。

  因為空氣清新、水質好,這裡被國家命名為『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中國綠色大豆水稻之鄉』,建三江農墾分局被國家環保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局。2006年,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建三江『中國綠色米都』稱號。


 

  稻種告別『熱炕頭』科技示范區成『大課堂』

機械插秧後一望無際的稻田

  雖然剛剛結束插秧,但在七星農場科技示范園區內,仍是一派瓜果飄香的景象。建三江分局16座現代化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正成為墾區職工及周邊農民培訓的『大課堂』。

  作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的窗口,要建設高標准的科技示范園區,就要搞好員工培訓、品種對比、技術展示、產品宣傳。近年來,他們投資1770萬元建成16個科技園區,總面積1.5萬畝,其核心輻射面積100萬畝。又沿場間公路建成900公裡科技示范帶,承擔了農業部、省和農墾總局等研發課題80多個。

  近三年,科技園區培訓科技人員約3000人,培訓農戶約10萬人次。一些『老莊稼把式』從沒見過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建三江推廣面積達78%;水稻模式化栽培、葉齡跟蹤診斷、航化作業、硅肥使用等20多項新技術很快普及。如今,現代農業展示,科技創新研發,成果轉化示范,技術推廣帶動,農業人纔培訓,休閑旅游觀光,成了科技園區的代名詞。

  科技園區推廣了一批科研項目和農業新技術,實現了農業措施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使糧食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分局503萬畝水稻平均畝產達559公斤,七星農場最高地號達830.5公斤;種植的170萬畝大豆平均畝產175公斤,高產攻關田達287.5公斤。

  今年,八五九農場投資20多萬元,建成了15棟水稻集中浸種大棚,使30餘萬畝水稻全部實現恆溫集中催芽。農戶說,水稻種子告別了『熱炕頭』,住進了『保溫箱』,今年再奪農業大豐收有保證了。

  農墾建三江分局依托『天藍、地淨、水清』的優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水稻、玉米、大豆、小麥四大作物的優良品種覆蓋率和統一供種率均達到100%。全局已通過無公害認證面積812萬畝,綠色認證面積164萬畝,有機認證面積40萬畝。農墾人的奔頭更足了。

  科技水平高,工程化設計、工廠化管理、規范化建設、市場化經營,16個現代化科技示范園區、900公裡科技示范帶,廣泛運用精准農業、航化作業、測土施肥、節水灌溉、工廠化育秧、高臺大棚育秧、井水綜合增溫、葉齡診斷等先進技術,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5%。一個個新鮮的詞匯,呈現在三江農墾人面前的是一片發展現代農業的良好景象。

  2007年,播種糧豆面積達812萬畝的農墾建三江分局,糧豆總產創出81.7億斤的歷史最高紀錄,平均單產1005斤,水稻最高單產達984.5公斤。實現農業總產值65億元,畝產效益300元,農業人均收入22000元,成為墾區農業高產高效的佼佼者。

  發揚北大荒精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勤勞的三江農墾人,正在用智慧和忠誠描繪著共和國農墾現代化的美好前程。


 

  記者手記:東北邊陲崛起綠色米都

  『踏遍三江風雪路,世間何事不能為!』這是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親身感受建三江現代農業後,欣然提筆寫下的。

  下農墾,走『稻鄉』。『以稻治澇』、『以稻致富』。2007年,該局實現糧豆總產81.7億斤,平均單產513公斤,農業職工人均產糧4.0萬公斤,人均收入2.2萬元。農業機械化程度最高、人均產糧最多、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面積最大、生態環境最優,在發展現代農業上,建三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作為水稻生產第一大農墾局,建三江15個農場提供的糧食可滿足北京或上海上千萬人口大城市的口糧。

  發揚北大荒精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肩負著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重任的建三江農墾人必將為共和國創造出更多的輝煌。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