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4日訊 《黑龍江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全文如下:
一、生物燃料的發展提高了國際糧食的價格
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提高了全世界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目前世界油價每桶已經超過了100美元。世界不少國家都在努力發展生物燃料以部分代替石油。在生物燃料乙醇的生產中,原料成本佔70%以上。據估計,到2030年,美國以玉米為原料的乙醇仍然佔到93%以上,而以纖維為原料的乙醇部分不超過7%。美國作為農產品出口的大國把玉米轉化為乙醇燃料,自然減少玉米等糧食的出口。而石油價格的上漲和糧食換燃料戰略的實施必然提高玉米等糧食的價格,從而帶動世界糧食價格的上昇。新興國家對生物燃料的需求也會降低糧食的出口額,減少世界市場的糧食供應。
二、中國必須確保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的概念是上世紀70年代由世界糧農組織首先提出的。1983年,世界糧農組織的總乾事愛德華·薩烏馬認為『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它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二是最大限度的穩定食品供應,三是確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獲得食品。
我國只佔有世界耕地的7%,卻養活著佔世界22%的人口,確保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人口眾多的中國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糧食的生產和儲存。解放以後,從毛主席到現在的溫家寶總理,都引用過一句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可見糧食安全在國家最高領導人心中的地位。我國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在任何時候,既可以在國內生產中自給自足,又可以從糧食進口中得到滿足,兩種方式同樣重要。從比較優勢理論出發,對不同的國家,這兩種方式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擁有糧食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糧食是有利可圖的產業,發展糧食既可以提高糧食供應量又可以增加收入,有利於糧食安全。因此生產糧食對於糧食安全起著主導的作用。缺乏糧食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糧食生產取決於國內糧食不足是否能用足夠的收入進口到所需要的糧食來確保糧食安全。這要考慮到世界糧食市場的供應量和本國的外匯儲備。
我國近些年來的農業比較優勢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了明顯的變化。一是土地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農產品優勢逐漸喪失,而以紡織品和服裝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輕工業品的比較優勢顯著上昇。二是偏重於土地密集型的糧食、棉花等產品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而偏重於勞動密集型的水產品、肉類產品的比較優勢明顯。三是在種植業內部偏重於土地密集型的糧食作物組建讓位於偏重於勞動密集型的經濟作物。因此中國的糧食安全既要從生產上確保有限稀缺的耕地用於糧食和農產品的生產,又要從國際貿易的角度,尋找穩定的供給市場。
三、黑龍江省在我國糧食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國的年糧食總需求量大約在一萬億斤左右,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長。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商品糧的需求也會逐年加大。而國際上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推廣,也會加大對糧食的需求,從而加劇國內外對糧食的需求,提高糧食的價格。從長遠看,我國經濟的發展對非農土地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耕地的減少和淡水資源缺乏的矛盾也越來越大。黑龍江是我國最大的農業大省之一,也是糧食商品率最高的省份。在全國的糧食安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根據我省的氣候和土地資源情況,應該以種植玉米和水稻為主,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資源。在種植產品結構上,應該有計劃的擴大玉米的種植,因為我省屬於水資源不足的省份。玉米的光合作用較其他品種的作物大,與水稻相比節約用水。同時玉米的秸稈利用還有較廣闊的前途,可以用作飼料和燃料等,綜合效益高。
其次,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我省糧食只種一季且單產偏低,具有較大的增產潛力。加快農業科研和農業的技術革命和革新,提高管理水平,提昇農民的素質是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關鍵因素。通過發展現代農業降低糧食的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
再次,要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省在確保糧食生產能力時,應重點考慮糧食產區糧農的利益。一是要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落實好敞開收購農民餘糧的政策,實行優質優價,並繼續對糧農實行直接補貼。二是要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盡最大力量解決農業的金融支持問題。特別是在化肥、農藥等一系列生產資料漲價的情況下,保證糧食價格不低於通貨膨脹率,增加農民收入,纔能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這也是拉動內需的重要措施。
最後,有充分利用期貨市場,建立規避風險的機制。我國的糧食期貨市場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價格形成機制和市場化程度仍需加強和完善。應該研究和發展機構投資者,大規模在農產品期貨上進行套期保值,將價格波動的風險轉移到期貨市場上,以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作者為黑龍江大學應用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