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的新版電視連續劇《夜幕下的哈爾濱》,因為劇中人物、事件等具有極強的哈爾濱城市人文歷史背景,激發起省城觀眾對哈爾濱這座城市抗日革命史的熱切關注。一些觀眾甚至開始搜尋有關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偽滿時期哈爾濱抗日斗爭史的書籍,對照歷史看電視劇。也因此引發了關於電視劇中歷史事件和人物『真』與『假』的街頭巷議現象。記者為此采訪了中共哈爾濱市委黨史研究室的兩位哈爾濱黨史研究專家張偉和楊成軍。
因為《夜幕下的哈爾濱》劇情的貼近性,哈爾濱觀眾觀看電視劇時,都不可避免地關注劇中場景是在現在的哪座老建築拍攝的、關心劇中主要角色是當時歷史上的某某人物,等等。但專家告訴記者,實際上電視劇並非『原封不動』地拍攝史實,而是藝術化地進行了加工,像王一民等主人公其實已經很難找到具體的『原型』,而是當時抗日英雄或地下黨成員的『集合體』,是眾多革命英雄人物及革命故事雜糅的一個熒屏形象。
電視劇再現哈爾濱一段英勇的抗日篇章
據兩位專家介紹,1932年2月5日,哈爾濱被日本侵略者佔領。當時的中共北滿特委和哈爾濱市委領導哈爾濱市人民奮起抗日,掀起了反日愛國浪潮。電視劇中所描寫的,基本就是這段歷史。當年3月,日本帝國主義扶植清宣統皇帝在長春就任『執政』,哈爾濱日偽政權大肆籌備『國慶』活動,哈爾濱人民十分憤怒,各級黨組織領導地下黨、共青團員、工人、學生和反日會員等,破壞『國慶』設施,撕毀標語,換上反日標語、散發宣傳單,還在當時的火車站附近的鐵路醫院圍牆上用油漆寫滿反日標語……劇中學生上街張貼反日標語、羅世誠『摳皇帝畫像眼睛』等表現的就是這一歷史背景。
當時哈爾濱的反日會不僅從事張貼反日標語、撒傳單等活動,還搞飛行集會,參加『五一』、『十一『等活動,游行示威,更為抗日部隊購買藥品等。當時黨組織還派趙尚志等在哈爾濱成高子車站炸日軍列車,日軍死傷慘重。電視劇中描寫的飛行集會『五一』示威游行,就是這段史實的再現。
『哈一中』:早期學生運動最活躍的地方
《夜幕下的哈爾濱》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場景,就是王一民教書的『哈一中』,即現在位於哈爾濱市道裡區兆麟街上的哈爾濱市第一中學。記者從楊成軍提供的《哈爾濱革命舊址史話》一書中了解,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時稱『東省特別區第一中學』的哈一中是哈爾濱市學生運動的中心。當時的一中學校條件優越,學生多為富商家子弟,也就是這些學生在一批以教員身份為掩護的共產黨員領導下,積極火熱地投入到了抗日救國運動中。
兩位專家介紹, 1928年時幾位高中生就在一中南樓辦了一所『道裡平民夜校』,夜校除正常教學外,還定期進行演講會和游藝晚會,通過話劇演出等形式進行革命宣傳和啟民教育。而平民夜校的辦學經費都是來自學生捐款。
1931年『九一八』後,日本侵略者得寸進尺繼續向北進犯。11月初黑龍江守軍馬佔山所部英勇反擊,一中學生立即走向街頭開展募捐活動,還開展軍訓支援抗戰。1932年春節前,一中約200餘名師生組成了一支以一中愛國師生為骨乾的『抗日義勇軍學生大隊』,奔向抗日第一線,並以『抗日救國,抵御外侮』為宗旨,配合友軍同日本侵略軍展開了多次激烈的戰斗。後學生大隊的餘部投奔趙尚志的抗日隊伍。
左翼文人活動推動抗日熱潮
《夜幕下的哈爾濱》中一個很重要的情節是北方劇團的排演劇目。其中的導演塞上蕭用他的鮮血展現了當時哈爾濱左翼文人士進行的抗日斗爭。據了解, 『九一八』事變後,左翼文人在哈爾濱的抗日斗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辦劇社、出報刊,在當時的社會上影響深遠。劇中北方劇團的導演、編劇塞上蕭就是這些左翼文人的代表形象。
黨史專家在采訪中告訴記者,三十年代哈爾濱的左翼文化著名人士非常多,最有名的就是金劍嘯。1933年,在哈爾濱從事抗日文藝工作的金劍嘯在一個閣樓上創辦了著名的天馬廣告社,作為地下黨左翼文化人士在哈爾濱的聯絡點,利用副刊、畫刊發表具有鮮明傾向性和時代特色的作品。他們還創辦文藝團體,演話劇、開畫展,通過一切渠道宣講抗日精神。通過文人特有的方式以文化為陣地、用紙筆作刀槍,在思想文化戰線上抗擊日本侵略者。金劍嘯作為劇團負責人兼導演,還集合舒群、蕭軍和蕭紅等人創辦了星星劇團。1934年起,這些左翼文化人的作品和活動引起了敵人的注意,一部分文藝工作者被迫撤離了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