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旅游
搜 索
走近呼蘭河口濕地在自然與歷史間穿行
2008-09-05 16:59:23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譚立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呼蘭區腰堡呼蘭河口,每到旅游旺季都有很多人來到這裡釣魚、野炊。

  東北網9月5日訊 以往,呼蘭河吸引我們,更多的是因為蕭紅的一部《呼蘭河傳》。如今,在關注環保、保護濕地的大背景下,呼蘭河口已經被批准為省級濕地保護區。因為正在或即將注入的都市生活時尚元素,這裡已經成為深受哈市市民喜愛的駕船釣魚、吃魚看鳥的休閑度假去處。除了休閑,徜徉在呼蘭河口濕地,我們可以體驗到的還有在自然與歷史間穿行的愉悅。

  美景:駕船釣魚 吃魚看鳥  體驗歷史的『煙囪』 

  期待:抓緊填補服務設施空白

  【嘗鮮】   

  走出市區吃魚去

  說起呼蘭區腰堡鎮,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要說到呼蘭河口吃魚去,就會有一些人來了興致,而且能指點一二。

  8月24日一早,記者隨同本報車友俱樂部的會員韋宏德、殷亮、於洋和楚德威等人驅車前往腰堡鎮呼蘭河口。驅車近50公裡,來到腰堡鎮後,記者一行在一條只有幾十米長的水泥路右轉繼續前行,當車駛上一條坑坑窪窪的土路後,從右側車窗望出去,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松花江在奔流,越過江汊子,岸上陸陸續續地可以看到一些草甸子,但還沒有連成片。記者行車的『土路』就是松花江的堤壩,堤壩北側聚集著四五家『漁村』,別看規模不是很大,但卻是遠近聞名的吃魚去處。

  所謂『漁村』,其實就是專門經營魚宴的飯店,但飯店的經營者都喜歡在飯店的名字後面加上『漁村』兩個字,這似乎也是一種時尚。從這片『漁村』聚集的地方向西17.5公裡,就是呼蘭河入松花江的地方,那裡的水草更加豐美,草甸子的面積也大了許多,看起來也更有沿江濕地的風采。而這一切都源於大頂子山水利工程的建設,否則不論是呼蘭河,還是松花江,連年的枯水已經讓岸邊的濕地逐漸被開墾成了莊稼地。

  韋宏德先生告訴記者,雖然距市區只有50多公裡,但是由於這裡水草豐美,魚也更多。打魚者逐漸自發聚集到此,打魚的窩棚和漁船也是賣魚的市場。慢慢的,有的窩棚改建成了小飯館,除了燉魚,再加上幾個農家小炒,一來二去,市區的一些人就開始找到這裡嘗鮮。再一來二去,河口吃魚竟然成了遠近聞名的招牌。


 

呼蘭區腰堡呼蘭河口漁民准備上岸。

  【誘惑】

  大草甸引來采風『驢友』

  『驢友』野外游玩,也願意到有水的地方。今年以來,城市邊緣的濕地成了一些驢友的熱門目的地。與記者同行的於洋就曾自己背著包,從江南主城區步行走到過松北區的金河灣濕地公園。

  『到野外游玩是一個非常愜意的事,得知有車友組織自駕車到呼蘭河口的消息後,就主動來了。主要是想看看呼蘭河口的濕地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有哪些好玩的。』於洋這樣告訴記者。與於洋有著相同目的的楚德威先生表示,呼蘭河是松花江中游左岸的一條大支流,而流域內大部分地區是省內開發較早、最富饒的農業地帶,到這裡來采風是不錯的選擇。楚先生是哈工大的教授,愛好攝影,每到一處游玩都要拍攝一些照片以作資料。但是到了腰堡鎮的松花江堤壩上,他卻有些失望,『漁村』聚集的地方沒有成片的草甸子,人為開發的痕跡太明顯。

  很多人都會認為,呼蘭是因河而得名的,但是楚先生卻從地方史志上了解到,清朝初年政府在河旁設防屯兵,砌有炊事取暖用的煙囪,呼蘭縣及呼蘭河均因煙囪而得名。原來,『呼蘭』在滿語中是『煙囪』之意。楚先生說:『當年,呼蘭河口確實是長滿了豐美的水草,岸邊隨處可見草甸子和塔頭墩子,除了水裡魚類豐富,草叢中還有著種類眾多的野生動物。只不過隨著人類的開發,松花江和呼蘭河的水少了,植被和動物的種類也漸漸少了。』

  記者看到,在堤壩下的樹林中,不少市民支起了遮陽傘、鋪上塑料布,架起燒烤箱子,擺開食物和酒水,紛紛享受著郊游之後的美餐。市民李女士一家是從利民開發區來到這裡郊游的,她說:『這個地方還是最近纔知道的,真是個不錯的野餐地點。』


 

  【隱患】

  開墾荒地會毀了河口濕地

  從『漁村』聚集的地方再向西駕車行駛近20公裡,記者來到一處堤壩。從上面望下去,是一片較大的草甸子,隱隱約約還可以發現其中有塔頭墩子的存在,遠處幾公裡外較為寬闊的水面就是松花江和呼蘭河交匯的地方,而堤壩北側下面則是腰堡鎮東崗子村。

  2005年,記者踏訪松花江流域時到過這裡,那時這裡很多地表已經不見了綠草,大面積的農田開墾到了江邊,還有數量不少的塔頭墩子已經被挖出晾曬,准備拉走。而如今,在松花江保持在高水位上,這片沿江濕地的地表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農民開墾的耕地已經多數被江水淹沒,那時記者擔心成為新沙源的地表細沙已經到了水下,只要水位保持在高位,這些沙子就不會被風吹起來,成不了新的沙源。

  但是記者也發現,即使高水位已經讓河口濕地開始恢復原先的景觀風貌,但是在靠近堤壩下面的地方,還有一些種植著糧食的農田,這些農田依舊是破壞沿江濕地的隱患。

  【前瞻】

  濕地公園需完善基礎設施

  記者了解到,從今年5月份開始,呼蘭河口已經被批准為省級濕地保護區,這個沿江濕地保護區沿松花江北岸呈帶狀延伸,東西長63.5公裡,南北寬21.3公裡,總面積為1.9萬公頃。設立濕地保護區將以退耕還濕,恢復濕地植被為主要目的。從2008年起,預計歷時3年的時間。如果這片沿江濕地得到恢復,這裡將成為國內面積最大的城市濕地,哈爾濱內陸濕地生態系統及棲息的珍稀水禽資源將因此得到保護。屆時,將成為國家寶貴的濕地生物物種庫和基因庫。

  據專家分析,隨著濕地大面積的恢復,生態系統將更加完整,為珍稀鳥類提供更適宜的棲息環境,對周邊農業區域的局部氣候也會產生調節作用。濕地恢復後,將與

  周邊濕地形成一個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淨化地表徑流和空氣,對哈爾濱市的生態環境建設、松花江流域環境保護和恢復均具有重要作用。

  對於這些前景,市民韋宏德和楚德威都表示了極高的贊譽。但是他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沿江濕地得到恢復後,勢必會引來更多的市民前來,如果建設部門能夠事先就把基礎設施的底打好,比如公共廁所、休閑區域、飲食安全等等,不讓游人破壞這裡的環境衛生、環保狀況,就會成為比《呼蘭河傳》還要出名的城市名片。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路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