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哈爾濱城區中小學教材難循環 舊物利用仍需加把勁
2008-09-07 13:48:2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7日訊 中小學課本循環使用,既可節約教育開支,又為社會節約大量資源;對超薄塑料袋實施禁令、鼓勵使用塑料袋替代產品和鼓勵回收利用,既可減少『白色污染』,又能加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垃圾資源化是必然趨勢,對於垃圾的分類收集和處理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

  但是,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這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做法和措施,在哈市具體實施過程中都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由於資金、技術、認識等因素,在推行之初便陷入了困局。

  城區中小學教材難循環

  哈城區中小學生每年教材費3000萬

  8月31日,哈市第69中學初二學生劉琪的媽媽張女士幫孩子收拾書本,發現女兒竟有近70多本挺新的小學教科書。『孩子已經上初中了,小學的教科書根本用不上,可是那些書還都是七八成新的,扔掉可惜,送人又不知道該送誰。』張女士說,後來,她到家附近的廢品收購站諮詢舊書本的收購價,結果工作人員告訴她。不管新書還是用舊的書本,每公斤僅能賣1.2元錢。『廢品收購站的工作人員說,今年的這個收購價已經漲了許多了,去年每公斤書本纔賣0.8元。

  據張女士介紹,她曾為孩子使用的教科書算了一筆賬:小學階段每人每年的書費70元左右,初中階段每人每年的書費140元,平均每人每年的書費達105元。而哈市城區義務教育階段有近30萬名中小學生,如此算來,每年的教材花費超過3000萬元。

  今年剛剛考入哈爾濱學院的吳婷是原哈第14中學的學生,她說自己曾經對自己使用過的教科書做了一個統計:從小學到高中畢業的12年共24個學期當中,所使用的課本大約216本,共需人民幣約1622.71元。如果將所學過的課本重疊地堆放在一起的話,它的高度恐怕不會低於2米。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紙和紙板第二大消費國。生產一噸文化用紙要消耗生長20至40年的樹木20多棵,用水100噸、電600度、煤1.2噸、化工原料300公斤、同時產生污水300噸。『目前我國有在校中小學生2億多人,以每個學生一年兩學期用15冊課本計算,每年要用30多億冊課本,消費紙張達55萬噸之多,需要砍伐1100多萬棵大樹。』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曾經算過這樣一筆賬。

  教材循環使用考驗學校的管理水平

  今年秋季開始,我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大約600萬本教科書全部免費提供、循環使用。『原來許多同學都喜歡在書上記筆記或是涂涂畫畫,現在實行書本循環使用了,大家都開始愛護書籍了,而且一開學老師就領著我們把書皮都包好了。我們一定要好好愛惜它,爭取讓下一級的弟弟妹妹還可以繼續使用。』哈爾濱市正陽南小學五年三班學生說,包書皮是地方課老師給他們上的第一課。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教材循環使用遭到了諸如教材破損、衛生狀況、學生不便復習等方面的質疑。


  據某中學一位音樂老師反映,過去上音樂課時,都是按書上的五線譜帶著學生學習,現在知道教科書不讓帶回家了,只好把五線譜抄在黑板上,讓學生抄下來,回家再練習,課堂上用於教學的時間少多了。還有的任課老師反映,過去講完課後,練習可以安排到家庭作業裡,讓學生回家後再復習、練習,現在學生不拿書本回家,老師就必須在課堂上完成這些工作,本來就少的課堂時間更少了。一位中學老師擔心地說:『現在實行課改,教材很可能會出現今年和去年不同的情況,這給循環使用帶來一些麻煩。更重要的是,如果有學生需要查找以前學過的知識,就沒有了資源,不便於學生復習功課。』

  據有關人士介紹,教科書循環使用涉及到教科書的登記、發放、回收、統計、消毒、保管、更新、數字匯總等工作,如何保證教科書的衛生、完整考驗著學校的管理水平。

  城市學生教材循環使用面臨諸多困難

  據省教育廳財務審計處楊立田副處長介紹,目前我省城市學生不能實現教材循環使用主要原因是由於教材沒有免費提供。城市教科書國家還沒有免費提供,教育行政部門不能要求學生用自己花錢購買的教科書給下一屆學生循環使用。由於副科教材使用率較低,應該倡導循環使用,如果國家能夠免費給城市孩子提供副科教材的話,我省城市學生將可以實現副科教材循環使用。

  『近幾年,國內許多城市試點進行了教材循環使用,在試點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北京現在就停止了教材的循環使用,因為家長希望教材能夠今後再用,希望能夠自己保存。另外,教材使用後的衛生問題也是讓這項措施遭到反對的一個重要原因。我省農村現在對於循環使用的書本也只是能紫外線燈照射書本外部進行消毒,無法一頁一頁地進行殺菌。』楊立田說,我省今年秋季纔剛剛開始進行,具體的效果還有待考察。

  教育專家認為,循環使用學校教材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目標,是循環經濟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如果僅僅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意義還是有限,培養下一代愛惜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則更重要。

  分類垃圾箱只是個擺設

  近日,哈市道裡區霽虹街上出現了許多漂亮的分類垃圾箱,箱體分兩隔,分別寫有『可回收廢物』和『不可回收廢物』的字樣。可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市民經過時只是隨意地把手中的廢物扔進箱中,根本沒有『分類』的舉動。

  分類垃圾箱實際是『擺設

  據哈市市容環境管理辦公室業務科科長陳錚介紹,這些分類垃圾箱並不是環衛部門設置的,它們是一些企業贊助的,『這批新上路的分類垃圾箱總共有1000個,是從上海運來的,將設置在霽虹街、經緯街、友誼路等街道上,目前已經設置了300多個。』陳錚說,幾年前,哈爾濱的宣化街等街路上就出現了分類垃圾箱,但它們也只是起到了普通垃圾箱的作用,一方面是市民對垃圾沒有分類投放的意識,另一方面是現在哈爾濱也不具備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的能力。現在,這些垃圾箱都已經陸續破損『下崗』了,『目前哈爾濱市進行垃圾分類處理的條件還不成熟』,所以這些分類垃圾箱只是美觀和提醒市民的作用。


  多次探索嘗試終擱淺

  據了解,垃圾處理無論焚燒、堆肥,還是填埋,其實都離不開前期分類。哈市環衛部門曾進行過生活垃圾分類的探索和嘗試,終因資金、技術、居民素質等原因而擱淺。

  據市容部門有關人士介紹,他們曾經在開發區的西苑小區和金桂園小區進行了垃圾分類嘗試,買了100個分類垃圾桶,還購置了後箱式的垃圾壓縮車,由小區物業的保潔員進行分類,紙箱等垃圾由保潔員賣給回收站。可是,現在在金桂園小區內已看不到分類的垃圾桶了,該小區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說:『那都是幾年前的事了,早就不那麼做了,哪有那麼多資金和人力乾那個!?』

  據陳錚介紹,哈爾濱每天產生3300噸垃圾,但每天大約只有200噸垃圾用於焚燒發電,85%的垃圾都被三個垃圾處理廠填埋,哈市垃圾再利用的利用率僅為6.67%。『為什麼沒有進行回收再利用?首先,如果垃圾中有用的成分達到39%,纔會有回報,否則投入會大於產出,而哈爾濱的垃圾中有用成分僅達到23%;其次,現有的垃圾處理系統沒有分類處理設施,如要建廠,需要巨額的投入,而這個投入政府不大可能做到。另外,市民在扔垃圾時都是倒出去了事,缺乏分類的意識,環衛工人對於從分類垃圾箱中收集來的垃圾還要進行重新分撿。』

  不能為了分類而分類

  環衛部門為市民開列了一份驚人的清單:垃圾分類收集後,每利用1噸廢紙,可造紙0.8噸,相當於節約木材4立方米或少砍伐樹齡為30年的樹木20棵;每利用1噸廢鐵,可提煉鋼0.9噸,相當於節約礦石3噸;1噸廢塑料再利用可制造0.7噸汽油……

  環衛部門介紹,國外垃圾分類很細,家具、電器、玻璃等廢舊物品分別送往不同的垃圾場處理。在日本只要是需要扔掉的東西,都會被規定什麼時候扔、扔在什麼地方、怎麼扔。在一些比較嚴格規范的地區,垃圾袋也是專用的,垃圾袋上面還要求把住址和姓名填寫清楚。在美國,垃圾分類種類近二十種。

  有關人士認為,要讓垃圾分類順利進行,除應該通過不斷的宣傳教育外,還應有立法保障,在居民中形成倒垃圾必須分類的理念。另外,垃圾處理配套設施的缺乏無法保證垃圾產出效益,必須明確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利用,絕對不能為了分類而分類。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