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0日訊 6日、7日、8日三天,哈爾濱市眾多高校迎來了熙熙攘攘報到的新生、忙忙碌碌的父母,行駛在街道、校園裡的『送子車』,似乎讓這個城市一下子『擁擠』起來。作為90後第一代新生,數萬名2008級大一新生在無數關注的目光中,在驕傲與自我個性張揚中迎來了自己開學的日子。
90後相比80後,是更受關注的一代,他們幾乎是在無懮無慮、幾輩親人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他們也是時刻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實實在在享受到改革開放成果的一代。而此時,他們即將脫離開父母、家庭的關愛和庇護,走上獨立的大學生活,邁出開創屬於自己世界的第一步。連續幾天,記者走進哈爾濱市幾所高校,一同感受90後新生入學的場景,在喧鬧、喜悅、期盼與困惑中,試圖尋找到其中耐人尋味的東西。
90後大一新生,從走入大學開始,就將開始獨立的生活,而4年後,他們將走向社會,面對近乎殘酷的競爭。自強、獨立的性格,纔是他們生存之本,可是在他們走進校園的第一天,人們看到的他們,依然『慣性』地依賴著父母,甚至祖輩。
記者在黑大、哈理工、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等學校幾乎看到了同樣壯觀的場景:幾乎每個前來報到的90後大一新生身旁或身後,都跟著父母,有的連爺爺、奶奶都一起來。一個孩子來報到,全家上陣,孩子的父母手裡都拿著重重的行李,大到被褥、暖瓶,小到牙刷、紙巾……琳琅滿目,一應俱全。
記者在東北林業大學看到,一對父母顯然是剛下火車,手裡拎著重重的行李,已是滿臉疲憊,可是依然事事搶在孩子前面,『上哪兒報到,怎樣交錢,宿捨怎樣走』……不停地問,不停地忙碌著。家長後面的孩子倒是甩手掌櫃,一臉輕松。
記者問一位家長:『怎麼不讓孩子拿東西,看你累得已經滿頭是汗了。』他回答:『孩子考大學時累壞了,如今上了大學,他就該輕松一下。其實,家裡的爺爺、奶奶都要跟來呢。我們全家就希望能幫孩子多分擔點……』
而父母所做的這一切,對於在場孩子看來,已經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享受父母的照顧,習慣於父母的無私付出,或者是90後所特有的『慣性』。
追求個性的一代
『即便不是同學、老師眼中的明星,我也是父母眼中最棒的』,90後一代特立獨行,追求自我,張揚個性,這一切,都已成為他們最鮮明的特點,他們用個性張揚自己,他們對自我的認可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代。
在迎新現場,90後新生追求個性、時尚,從他們的穿著上最能體現出來,短裙、高跟鞋、緊身褲,比比皆是。面對鏡頭,露出自己最燦爛、最美麗的笑容也是他們的特點。黑大一位大三負責迎新的同學告訴記者,90後比起他們剛來學校時,更加時尚,也更有個性和自信。
即便不是同學老師眼中的明星,我也是父母眼中最棒的,這是90後新生在網上貼吧裡的一句話。記者在哈理工迎新現場看到,雖說是新生,但是跟前輩師哥師姐交流中他們幾乎沒有障礙,顯得自信、從容。一位從山東來報到的小伙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在大多是前呼後擁的新生中,這位一個人、一個包的小伙子顯得很特殊。他告訴記者,一開始父母非要送他,是他堅決不讓送。他說,他從高中開始就和同學們結伴出去游玩,後來乾脆自己一個人自助游,已經去過很多地方。『別的同學都是父母送,所以,我就要自己一個人,要的就是這種不同。』
一個人、一個包,追求的就是與眾不同,這就是90後,追求個性的一代。
有車一族走入校園
當汽車開始脫離炫耀與奢侈品等代名詞的同時,它也隨著90後這一代在不經意間走進大學生活裡。而物質載體的變遷必會帶來觀念和行為的不同。
記者從多所大學了解到,新生入學令校方頭疼的一件事是校園一下子來了這麼多汽車,這麼些車不知該往哪停。
其實頭疼的不止學校,還有交警們,來送孩子的車太多了,一連兩天,學府路、松北區商大門前,汽車排起了長龍,新修成的寬大馬路,一度交通堵塞了。
當記者和幾位常年招新的老師,說起今年變化時,他們不約而同地告訴記者,今年來送新生的車增加太快了,停車場幾乎都停不下了。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就在兩年前,大一新生用車來送,還被認為是一種炫耀和鋪張,可是現在用車來送新生大家已經習慣,估計汽車大規模走進校園真的要從今年開始了。在美國電影校園迎新場景中,往往是一輛輛各種型號的汽車排起長龍,如今這種場景已經在哈市上演。
現場一位大一新生正在指揮父親倒車,他告訴記者,這輛大眾越野車已經是家裡的第三輛汽車了,自己從小幾乎是在汽車的陪伴下長大的。作為考上大學的獎勵,父親給他買了一輛汽車。
他告訴記者,非常希望自己能開著車上大學,因為這能使自己腳下的路大大延伸。
享受生活追求幸福
關注所就讀的學校及專業,也同樣關注就讀的城市所能提供給自己的『幸福指數』,90後追求前途和享受生活,一樣都不能少。
在哈理工、黑大、哈醫大等高校迎新現場,同學們談論最多的除了即將開始大學生活外,還有就是他們身邊的正在修建的哈市地鐵了。一位母親對剛走進大學校園的孩子說,『在你上大學期間,哈市地鐵將會建成,坐地鐵出行,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情啊。』
很多新生興奮地告訴記者,等一切安排好,他們會在第一時間上網找有關哈市地鐵的資料,多了解一些關於哈市地鐵的事情。以往只能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纔能坐上地鐵,如今他們也即將坐上地鐵,他們為能到哈市上大學而感到自豪,無疑,地鐵成為90後新生來哈找到的第一個幸福感。
不只是這些,記者發現90後大一新生在關注所就讀的學校及專業的同時,也同樣關注他們就讀的這座城市:關注那裡的景色、那裡的小吃,那裡的消費,那裡的風情。是的,對於90後新生來講,他們不只是充滿幸福感的一代,也是時刻在尋找幸福的一代,追求前途和享受生活,一樣都不能少。
入學伊始考慮未來
很多教育專家認為90後是目標最明確的一代:上大學,我要學什麼;畢業後,我要乾什麼。90後是享受到我國改革開放成果最深刻的一代,他們也最知道在得到前,必須先要付出。
在迎新現場,令很多師哥、師姐沒想到的是,剛入學的師弟師妹們會問如此『高深』的問題。
記者在很多高校的迎新現場看到,對於到哪裡交學費、取飯卡,很多同學顯得不是很關心,因為那些不是交給父母,就是早已通過網絡知道,不需再問,他們更多的是關心如何發展,如何實現自己下一個目標。例如,怎樣纔能加入學校的創業團隊、什麼時間可以參加實習。
目標明確,應該是90後新生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對此,黑龍江大學鄧老師表示,90後新生進入大學不再盲目,大都有很清晰的目標,即:我要達到什麼的目的,我需要做什麼。
相比80後,90後更加清楚地知道什麼是擴招,自己將面臨怎樣的就業環境。所以他們很多人從一開始上大學,就已經為自己將來就業或者深造蓄積力量。
網絡生活息息相關
90後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長大的一代。他們從網絡上獲取知識和信息,利用網絡與人交流。可以說,網絡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高考結束後,我就在網上搜集學校的相關信息,在BBS裡認識了不少本專業的師哥師姐,告訴了我很多有用的信息,我現在連教哪科的老師叫什麼名字、有什麼愛好都知道。』一位新生這樣說。
記者在哈市幾所高校的BBS上看到,很多新生紛紛在網上留言,或是尋找相同專業的新朋友,或是向師哥師姐請教問題,記者看到,新生的提問五花八門:某科老師多大歲數,男的還是女的,考試好不好過……新生發帖後,許多高年級的學生都會『義務』地進行免費諮詢。還有的同學在入學前,就通過師哥師姐建立的QQ群約好一起到學校報到,爭取分在同一個寢室。
相比父輩,90後無疑是豐盈中長大———物質的豐盈,愛的豐盈,信息的豐盈,選擇點的豐盈。然而,他們在享受這些豐盈時,也要面對豐盈所帶來的另一面。
采訪中,黑龍江大學資深心理專家許素萍教授及一些教師和學生們都對90後給予了總結———
他們生活環境優越,但是親情觀相對淡薄。因為對他們來說一切來得太容易。在家裡,他們大多是獨立特性的『小主人』。
他們喜歡從網絡上獲取知識和信息,甚至人際溝通。但是他們相對缺乏與人實際交流的能力。
他們對自身的尊嚴和權利意識有更高的訴求,但是正因為此,有時,他們也更加苛求。
他們習慣於被關愛,而另一方面他們又渴望擺脫掉多餘的關愛,確切地說,是擺脫由愛帶來的束縛。
他們喜歡討論,熱衷於獨立思考,但也不輕易放棄自我主張。
他們富有激情追逐成功,但又缺少一些耐性,適應環境的能力相對欠缺,他們在軟性的、非智力性因素方面的能力需要加強,他們更加需要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