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前9個月哈市130餘人簽遺體捐獻志願書 市民觀念在變
2008-09-14 09:49:59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周雪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4日訊 『這輩子我沒有為社會做多少貢獻,如果我死後能為社會出一份力,也算沒白活。』這是哈市大部分遺體捐獻志願者的心裡話。據哈爾濱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統計,截至2008年9月,哈市簽署遺體捐獻志願書的志願者已達130餘人,遠遠超過去年全年總人數,實施遺體捐獻達10多具,也超過了去年遺體捐獻的總數量。

  遺體捐獻正在走出困境

  由於市民對待遺體捐獻觀念的改變,遺體捐獻志願者的數量逐年遞增,據哈爾濱醫科大學遺體捐獻接受站的馬老師介紹,幾年前,捐獻遺體還是不為人知,可僅今年上半年,就有百名志願者簽署遺體捐獻志願書,諮詢電話數百個。市民正在主動接受、參與遺體捐獻,這是個既具有社會意義又具有人生價值的公益事業。

  據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哈爾濱市各區已經設置了『接受遺體捐獻辦公室』,專門處理此項事務,志願者可就近領取《哈爾濱市公民志願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填寫後到所在地區公證處辦理公證。據初步統計,哈市遺體捐獻工作從2001年5月掛牌啟動至今,已有1300多人到市紅十字會或哈爾濱醫科大學遺體捐獻接受站進行了登記,其中600多人辦理了公證手續,60餘人實現了遺體捐獻。志願者中有花甲的老人,也有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有國家乾部,也有農民工,他們捐獻的目的都是希望能為國家醫療科研事業做貢獻。在近幾年的登記中,工作人員還發現,夫妻、家庭捐獻遺體的人數逐漸增多,一人捐獻發動全家,老人帶著老伴、兒女,丈夫帶著妻子,一起到遺體捐獻中心登記。

  生命的另一種延續方式

  李元鑫、楊金芝、高駿山、何計君、楊陽……這些聽起來陌生的名字,卻在遺體捐獻中心得到所有工作人員的尊敬,他們是普通的出租車司機、身患重病的老人、退休工程師、老紅軍戰士、白血病兒……他們的眼角膜讓那些渴望光明的人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他們的身體讓醫學技術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因為有了他們,這座城市又烙上一個文明的印記。

  道外區紅十字會遺體捐獻辦公室裴主任說,每一個平凡遺體捐獻志願者的背後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感人故事,他們看似普通,卻可以感人至深,簡單的『我想為社會做貢獻』這幾個字振人心脾。遺體捐獻,這讓人感到人生灰暗的四個字,在他們眼裡是美好和寄托。

  今年年初,70歲的農民郭福常帶著妻子和兒子來到紅十字會,簽署了遺體捐獻志願書。郭福常老人是倡議者,最初他捐獻遺體的想法遭到妻子和兒子的強烈反對,他們一致認為,老人的想法有悖傳統觀念,作為兒子不能為老人送終會被眾人恥笑。但老人說:『人去世後遺體有什麼用,不如捐獻出來,為社會多作點貢獻,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不僅我要捐獻,你們也要與我一起捐獻。』老人最終說服了家人,一家三口人一起加入到志願者的行列。

  在今年新增志願者的名單上,記者看到了19歲男孩小蒙(化名)的名字,工作人說,這個孩子是一個孤兒,從小在福利院長大,社會無私的關愛與大家庭的溫暖讓小蒙健康、快樂地成長。一天,在醫院裡她無意中看到了遺體捐獻的宣傳畫,萌生了遺體捐獻的念頭,經過慎重考慮,她要用行動回報社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於是她懷著感恩的心來到遺體捐獻中心,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年紀輕輕的,為什麼會想到死啊?』『我只是認為這件事情很有意義,所以我就做了。』

  遺體捐獻還有很長路要走

  『捐獻遺體』是一個很新銳的公益事業,特別是傳統觀念一直在推崇『入土為安』的觀念,骨灰盒和墓碑寄托了親人對逝者的哀思,如果把逝者的遺體獻給醫學和社會,一時間難以讓親人接受,觀念的更新與改變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哈爾濱醫科大學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的馬老師說,遺體捐獻是完全本著自願、無償的原則,即使逝者本人有捐獻遺體的願望,在生前進行遺體捐獻登記,並辦理公證,但在其去世後,接受站會充分尊重逝者家屬的意見,如果家屬中有人不同意捐獻,接受站也不會接受逝者遺體。

  據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孫桂梅主任介紹,在遺體捐獻中心成立的7年裡,數千登記者中只有少數亡者實現了遺體捐獻。有些辦理了遺體捐獻和公證的人去世後,其家人並不通知紅十字會和遺體捐獻接受站,而是直接將逝者安葬。

  目前哈市遺體捐獻工作還沒有形成地方性法規,遺體捐獻手續不具備法律效應,雖然有一紙公約,但是在親情與公益之間,沒有任何約束力,推進遺體捐獻的公益事業前進的動力完全依靠提高人們的文明意識和加大宣傳力度。幾年前,上海率先制定出臺了遺體捐獻法規,山東、重慶、南京等地也相繼推出,對遺體捐獻進行規范和保障。該中心已向有關部門起草並申報了《自願捐獻遺體管理條例》的立法規劃。

  捐獻遺體老年化是志願者一大特點。孫主任說,器官移植不但要有大量供體,還要與受體實行良好對接,這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捐獻者行列,特別是一些高危職業人群。但哈爾濱市實現遺體捐獻者多為老年人,大部分已不適合器官移植,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因此,遺體捐獻中心需要更多的年輕市民加入到志願者的隊伍中,推動遺體捐獻公益事業的發展,推進醫學的進步,讓更多在生死邊緣徘徊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