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俄國駐哈總領館的『新敘事』——校史博物館
2008-09-14 15:14:30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王曉晨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第一批畢業生的合影。

  原俄國駐哈總領事館舊址。

  東北網9月14日訊 哈市南崗區公司街與聯發街的拐角處,有一處被哈爾濱市規劃局定為一級保護建築的米黃色老樓,這裡曾是俄國駐哈總領事館的舊址。1920年,原俄國駐哈總領事館關閉。同年10月,哈爾濱華俄工業學校(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此開辦。10日記者采訪時,籌建中的哈工大校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就在這座老樓裡辦公。

  上世紀二十年代:學生畢業就是工程師

  已經退休的馬洪舒老師在2000年,曾編寫過哈工大的校史。據他介紹,學校初建時名為哈爾濱華俄工業學校,規模並不大,設有電氣機械和鐵路建築兩個專業。第一年招生時共有214名學生報考,經過嚴格考試,首批只錄取了103名學生。

  據省社科院猶太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延年介紹,學校首批錄取的學生中,中國學生只有7名。當年學校一律采用俄語授課,無固定教材,學生聽課必須記筆記,學校教學計劃的重點是培養出具有深厚理論知識和廣博實踐經驗、全面發展的工程師,以便他們在取得文憑後能夠在重要崗位上工作。為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學校還設立了獎學金,每年共有5個名額,獲得獎學金的學生除去自己的花銷還可以補貼家用。因為哈爾濱華俄工業學校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哈爾濱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學生畢業後都是令人眼熱的工程師,所以學校當年的人氣非常旺。

  治學嚴謹首批學生僅50%畢業

  劉延年說,那時學生的課外生活極其豐富。假期裡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中東鐵路去實習,學生除了要紮實系統地掌握工程師所需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系統地了解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學生們白天上課,晚上做實驗,聽各種講座,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如晚會、舞會等。

  與此同時,學校對學生考試要求特別嚴格。學校實行學分制,一個學年內,如果學生有三科不及格,要留級;兩科不及格,可以補考,補考後的學生仍有一科不及格也要留級,畢業時要經過筆試和論文答辯。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史》記載,1924年至1925年,首批錄取了兩個專業103名學生,只畢業了52人,畢業率僅為50%,除了少數學生是由於家庭經濟原因中途退學,其他學生都是由於學業不精,所以學校只發給結業證書,不授予工程師的稱號。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優秀學生輩出

  劉延年說,1928年後,學校隸屬關系發生變化,改由中華民國東省特別區領導,校名也改為東省特別區工業大學,但這一時期學校仍用俄語教學。同年10月又改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由張學良出任學校管理委員會委員長;東北政府國民教育部總長劉哲為校長,是學校歷史上第一位中國人校長。

  1932年哈爾濱淪陷,到了193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完全被日本人控制並改用日語教學。這時期的學生哪國的都有,但中國學生學習刻苦卻是出了名的。據《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史》記載,在1942年第一學期考試中,6個學科的第一名竟有4名是中國學生,就連日本教師也常常稱贊中國學生學習刻苦。

  交相同伙食費待遇卻不同

  馬洪舒老師說,學校實行日語教學後,學生在待遇上差距很大。比如:按照學校的規定,學生們在一個食堂就餐。雖說每人都交相同的伙食費,但在伙食供給上卻差異很大,中國學生受到歧視。日本學生吃大米飯,每人一碗。中國學生卻以高粱米或玉米為主,雖然每頓也是一碗,但因為是稀飯,學生們經常是當時感覺飽了,可一會兒就餓了。而在菜的供應上,日本、朝鮮學生有煎炒烹炸,或有魚有肉每頓不同,而中國學生的菜是大鍋菜,沒有多少油水,經常是清水煮白菜、土豆等。學校的種種不合理現象,嚴重傷害了中國學生的民族自尊心。

  學生中一些思想先進分子紛紛參加到地下抗日斗爭中。這期間,哈工大共有28名學生被捕,其中共產黨員6名、共青團員2名,進步的青年學生20名。共有11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至今在東北烈士紀念館還珍藏著哈工大學生蘇丕承、王益昇、李廷魁、胡振鐸、張正倫五位烈士的圖章等遺物。

  『八百壯士』曾成哈工大教師代名詞

  1949年,哈工大開始從全國招收研究生,是國內最早培養研究生的院校之一。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電告東北局:有關方面已決定將哈工大交給中國政府管理。後來,學校決定6月7日為哈工大建校紀念日。

  1951年,劉少奇同志在教育部黨組《關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改進計劃的報告》上批示:辦好這樣一個大學,很有必要。『改進計劃』確定哈工大的辦學方針和任務是:仿效蘇聯工業大學的辦法,培養重工業部門的工程師和國內大學的理工科師資。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確定6所高校為全國重點大學,哈工大成為北京以外唯一一所全國重點大學。

  1949年,中國政府准備接管哈工大時,學校中大部分教師是外國人,僅有中國教師24人。而到了1957年,中國教師人數增加到800人左右,他們承擔了全部教學、科研任務,被譽為哈工大的『八百壯士』。這一時期也是哈工大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並為國家培養了上萬名學子。

  被哈工大人稱為『老土木樓』

  10日,記者來到原俄國駐哈總領事館的舊址時,正好是雨過天晴。從一學生公寓進入院裡,遠遠就望到老樓的風采。哥特式的浮雕、米黃色的樓體……這座有著80多年歷史的老房子無處不在訴說著它的歐式建築風情。

  走進樓內,內部正在進行恢復原貌的修繕工作,高大的舉架、黑鐵藝的古朴樓梯,讓走進它的人都感受到了莊嚴和厚重。當記者表明來意,說想采訪這座老樓的故事時,哈工大校史博物館的館長任曉萍說:『你想了解老土木樓呀!』這時,記者纔知道它還被稱為『老土木樓』。

  據了解,幾十年來,哈工大人一直把被西大直街、公司街、聯發街和海城街環抱著的建築物稱作『土木樓』。 『土木樓』在公司街一側的建築——原俄國駐哈總領事館的舊址是哈工大1920年建校時最早的校址,因此被稱為『老土木樓』。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