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0日訊 漫步大興安嶺社區,幢幢樓宇鱗次櫛比,服務中心寬敞舒適,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黨群貼心、生活安心、環境舒心、文化悅心』的『四心』文明社區,彰顯著新時期林區的風采。
瞄准全國一流水平
走上高高的興安嶺,你會發現,最好最美的建築都是社區服務中心。近年來,大興安嶺地委、行署明確了『社區硬件建設要瞄准全國一流水平,軟件建設達到全省最好水平』的工作目標,舉全區之力強力推進。
坐落在北山腳下的衛東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搬進了新建的歐式小樓,不僅配備了微機、攝像機、照相機、復印機、投影機、電視機、電子顯示屏、文化長廊、社區網站,還設置了棋牌室、圖書閱覽室、健身廳、科普大學、家長學校、公民學校等12個活動室。家住附近的劉大爺說,這裡條件太好了,是我們心中的『鳥巢』。
2004年以來,全區共投入社區建設資金1.1億元,利用閑置房產折合價值6000多萬元,建成社區服務中心(站)30個,室外活動場所22.8萬平方米,社區服務信息平臺32個,健身室51個,使全區41個社區基礎設施全部達到或超過省示范社區標准。
服務項目應有盡有
每天上午,在十八站林業社區經濟開發服務中心『社區中介』窗口前,總是人頭攢動。居民組長陳秀榮熱情地接待著想找對象、找工作、買賣房子的群眾。一本本記滿了百姓需求的登記冊打開了她的話匣子,『這兩年,已撮合成17對新人,促成30多起房屋交易,介紹工作的就更多了。』今年4月,社區居民李志華通過『社區中介』從王裕丹手裡買了一處平房。他說,以前就得滿街去貼小紙條,費時費力,影響社區衛生環境,如今,有了社區服務中心,不僅方便快捷,還分文不取,真是我們老百姓的貼心橋啊!
近年來,為方便群眾,大興安嶺分別將計劃生育、民政事務、衛生服務、法律援助等30餘項政府職能下沈到社區,實行一站式服務,開辦了勞動保障、中介服務、法律諮詢、計生服務、信訪接待等10多個服務項目,實現了『小事不出家門,大事不出社區』。
同時,各地依托政府信息網站還相繼組建社區服務網,開設政務公開、辦事指南、社區服務、社區論壇、領導信箱等近20個專欄,方便群眾在網上及時辦理業務,反映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據統計,2005年以來,社區網站已為社區居民提供幫助、解決問題35000多件次。今年7月14日上午,一位網民在『社區論壇』上發出『加區人民路柳樹長期沒修剪,影響大家行走』的帖子,下午5時,當地建設局就在網上予以答復。兩天之內,便將道路兩側的柳樹修葺一新。
文化娛樂豐富多彩
79歲的羅萬春是加區一個老年藝術團的團長,每天帶領五六十人在衛東社區的活動室裡排練節目,唱歌、跳舞、彈琴,心情好得就像20多歲的年輕人;十八站林業局退休職工練龍貞每天在社區體育館打太極拳、舞太極劍、跳交誼舞、扭秧歌,忙得不亦樂乎!她說,原先我是個大胖子,參加文體活動,體重降了20多斤。
在大興安嶺的每個社區,都活躍著合唱隊、舞蹈隊、健身隊、乒乓球隊、書畫社等十幾支業餘文藝隊伍,他們每年組織開展『文化廣場活動』、『居民納涼晚會』、『朗誦演講比賽』、『趣味運動會』、『書畫展覽』、『鄰裡全家福』、『鄰裡趣味運動會』、家庭纔藝展等各種形式的活動,做到了春夏秋三季廣場、社區天天有活動,周周有演出,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花園2區黨支部書記李玉梅說,為參加『心手相連,共育鄰裡情』拔河比賽,有的居民從外地打車回來,有的居民磨破了雙手,他們都深愛著社區,都想為社區出一份力。社區就像一塊『磁石』,將居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