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天保"十年看林區系列:"清河模式"闖出林區發展新路
2008-09-21 15:20:19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景輝 張旭光 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1日訊 題:『天保』十年看林區系列報道之十五——『清河模式』闖出林區經濟發展新路

  孫景輝 張旭光 記者高長利

清河林區稻米深加工項目

  1972年建局,施業區面積14.5萬公頃,僅佔全省森工林區的1.4%,職工10454人,作為重點國有林區的一個林業局,清河是名副其實的『小不點』。『兩危』時期,清河林區森林蓄積由1600萬立方米減少到1027萬立方米,欠銀行貸款等各種款項近8000萬,職工月工資僅200元左右,是森工系統的『小老窮』局。

  改革挽救了林業局衰敗,發展促進了林業局變化。2007年,清河林區社會總產值達到9.4億元,企業總資產達到3.45億元,林區人均收入(含外來務工人員)達到11240元,林業職工年收入更是到達22644元,吸納非林業人員2.1萬人。如今的清河林區,一躍成為全省森工系統經濟狀況最好、職工收入最高、林區人口就業最充分的林業局。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清河林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新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轉變,催生出一個國有林區資源可持續經營、林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為國有林區有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邁進提供了生動的實踐。

  『林業經濟本質上是大木頭經濟,長期單一的林業經濟導致了森林資源赤字不斷增加,企業經濟危困不斷加劇。林區經濟則是把林區作為一個整體,全面經營林區資源,統籌林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林區經濟本質上是區域經濟,是以林區長遠利益為出發點,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要求配置資源,發展經濟,管理社區,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綜合效益最大化,區域經濟和社會協調和諧發展。清河的發展正是得益於由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的轉變。』談及林區巨變,清河林區管委會主任田喜軍這樣闡述他的林區經濟觀。


 

  在清河林區采訪的時候,哈爾濱九聯窗飾制造有限公司經理王虹向記者提出了一個采訪話題外的請求:幫忙呼吁一下清河企業的『用工荒』問題。

  總投資1.1億元的九聯窗飾主要生產木制百葉窗,產品全部銷往歐美、澳大利亞等國,年產值2億元。然而隨著訂單的增加,僱工難成為困擾企業的頭等大事。企業滿負荷生產需要工人1200人,而目前工人數僅700多,這還包括了來自周邊農村的400多人,工人缺口達到500名。無奈,企業只得壓縮生產。『我們給工人提供優惠的條件,一定要幫我們招一些工人來。』王虹迫切地說。

  十載時光,曾經困擾清河林區的老問題如今又成了『新難題』。『兩危』時期,清河人考慮『人向何處去,錢從哪裡來』,現在則顛倒過來,成了『人從何處來,錢往哪裡花』。

  天保工程的實施,為林區發展提供了喘息之機。為擺脫『兩危』困境,清河林區走了一條『民富、企強、林興』的反彈琵琶之路。

五味子種植成為清河林區多種經營的一大亮點

  『民富為先』,通過實施森林管護經營責任制,調動了林區職工脫貧致富的興奮點,多種經營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很快,管護經營責任制成效彰顯,實現了森林資源保護與職工增收的『雙贏』局面。隨之,森林管護經營責任制也由清河推向全國重點國有林區。如今,清河林區以職工家庭經營為主的北藥、山野菜、食用菌等生產基地達到十幾個,其中五味子種植面積達到2400公頃。

  民富了,還需讓企業『強筋健骨』。清河林區提出了發展多元化、復合型林區經濟戰略。大招商,上大項目,實現強企林興之路。一大批特色產業,綠色產品相繼湧現,形成了小項目、大基地,小投入、大產出的效應。

  『上有形項目,建無形工廠』,是清河人的一大傑作。在『大項目』基地的支橕下,當地的五味子飲料、刺五加茶等深加工企業效益都很好,久久藥業生產的保肝和預防糖尿病藥品,還成功進入東南亞、日本,年創利潤數千萬。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廠,實現了企業+農戶的產業化經營。


 

  在體制改革方面,清河人的步子邁得更大,到了『令人詫異』的地步。2006年,掛了34年之久的『清河林業局』的招牌,三下五除二就被送進了歷史博物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稱謂——清河林區管理委員會。此外,清河林區還設立了『清河林區國有林管理局』和『清河林區林業經營公司』。如此一來,清河的政企在職能、機構、人員、資產、費用和結算上,徹底實現了『六分開』。

  清河林區在全省森工系統率先進行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探索『人大授權、政府派出、林區區域管理、內部政企分開』的新體制,建設生態經濟改革試驗區,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清河模式』。與吉林模式、伊春模式一起,被國家林業局並稱為國有林區改革三大模式。

  管理體制的改革重組,大幅減少了機構人員編制和管理費用的支出,極大的提高了林區管理社會的職能。原有的18位局級領導剩下7個,442名機關工作人員剩下185個,由林業局統一開支的人數有1741人減少到293人。林區原有的18個林場撤並為3個基層管委會。『換臉』的陣痛之後,凸顯出管理的效率。管理成本的降低,林業局將更多的資金用於發展林區經濟,改善社會環境。

  『城鎮是發展林區經濟的載體,不能實現林區的城鎮化,就無從談起林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從2000年起,田喜軍就開始倡導實行一舉多得的生態移民,『就是管委會免費提供住房也要乾』。

  山上建生產區,實施森林管護經營,建立生產基地;山下建生產生活兼用區,帶動相關行業發展。如今,3000多人從森林腹地轉移到局址, 18個林場的學校、衛生所全部取消,每年僅燒柴一項就可節約木材1.5萬立方米。生態移民既減輕了人對森林的資源壓力,也分流了職工,帶動了中心城鎮的發展。目前已有900多戶從事個體經營,遷下來的職工進工廠、進市場,收入成倍增長。

清河林區的塑料廠生產車間

  發展林區經濟,『民富』、『企強』帶動了『林興』。天保十年來,清河林區森林資源總量以每年17.6萬立方米的速度增長。2007年,森林蓄積量增加到1269萬立方米,十年增長了20%,實現了由逆向減少轉為正向增長。清河林區實現社會總產值9.4億元,經濟總量中替代產業收入比重超過木材收入,成為林區經濟的主要來源。在可采資源較為豐裕的情況下,主動調減木材產量2.6萬立方米。清河林區還建立起面積2.1萬公頃的省級響水河自然保護區。

  『到2010年,我們清河林區將建設成為產業發達、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城鎮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新林區,林區經濟增速達到12.5%,森林覆蓋率達到90%,產業總值達到13.37億元,建立起完備的生態體系、發達的產業體系、和諧的社會體系。』談及清河的美好明天,田喜軍的喜悅感溢於言表。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