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龍江通河縣踐行科學發展觀 十年摘掉"窮帽子"
2008-09-23 14:01:2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王作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3日訊 通河是個小縣,人口24萬,幅員5678平方公裡。

  通河原來是個窮縣,10年前農民人均收入還不足千元。而現在的通河,剛剛通過全國文明縣城的驗收,並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縣、省級衛生城、全省小城鎮建設先進縣,去年農民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5207元,居全市前茅,展示出文明富庶的全新形象。

  就是這個原本的小縣、窮縣、偏遠縣,創造了諸如農民人均純收入全省一流、小城鎮建設全省一流、新農村建設全省一流等30餘項『全省一流』。當記者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時,所見所聞是一派政通人和、安居樂業的景象。

  通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奧秘何在?當省、市主要領導們多次到這個聲名鵲起的小縣調研時,當各界人士耳聞目睹了這裡的深刻變化時,無不對這裡的一種精神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嘉許。那就是『超越自我,爭創一流』的通河精神,一種鍥而不捨的拼搏精神。原省委書記錢運錄稱贊通河精神是一種奮斗精神、民族精神、向上精神,並題詞『精神可佩』。省委書記吉炳軒說,通河的為民造福精神值得發揚光大。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杜宇新說,各區縣都應該像通河那樣,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社會事業的發展,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談到這種精神,通河縣委書記趙洪君不由感慨萬端,但他僅僅用四個字概括了這種精神的生發與歸宿:百姓至上。

  人,總是要有精神的。一個縣,當然更要有精神。窮則思變,通河用精神的力量,十年改變了數十年的貧窮落後面貌。

  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印證科學發展觀的要義,窮縣的發展歷程更有說服力。 

  城市建設切忌『不洗脖子光洗臉』,面子工程是勞民傷財工程,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一座城市到底怎麼建?一座城市到底怎樣管?通河縣的出發點是,不要忘了老百姓是城市的主人公,建設與管理都必須服從於百姓的利益。

  1999年春天,通河縣城進行大規模建設改造,對交通、環境、衛生、市場及私建濫建進行『五整頓』。回顧城鄉建設所經歷的痛苦過程,趙洪君深有感觸:『小城鎮要發展,資金有限,人力有限。雖然地處偏遠,但我們的觀念不能偏遠;發展落後,但我們的發展思路絕對不能落後!』於是,縣委、縣政府班子統一謀劃『名城戰略』,一張圖,一支筆,一本規劃:一切要有利於小城鎮發展,一切要有利於老百姓生活。


  而且,這個原則要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整頓過程並不容易。就連拆除一些違章建築,拆除街邊破爛不堪的電話亭子,煙熏火燎的燒烤棚子,都會阻力重重。時任常務副縣長、『五整頓領導小組』組長的趙洪君成了『眾矢之的』。一名剛剛離休的縣級領導躺在了鏟車前:『想要拆房子就從我身上開過去!』一名『黑白兩道』者先給他鞠一躬,然後凶相畢露:『誰敢動我房子,我就要誰的一條腿!』趙洪君說,千百萬老百姓的眼睛看著他,一座新興的城市等著他。他的退卻,就是對百姓的背叛。一夜之間,他把阻撓拆遷的兩顆『釘子』強行拔掉,老百姓歡呼雀躍。這場會戰,拆除違章建築18戶、臨時棚廈75戶、電話亭19戶,規范牌匾132塊、廣告牌85塊,取締影響市容的門前裝修13處,行政拘留7人,采取臨時控制措施28人。

  但是,也有一些貧困群眾和殘疾人來找他,扒了一些臨街的攤點,他們的日子咋過?趙洪君一家家地走,這些人貧寒的家境令他動容。他們哪有能力『退路進廳』?城市建設怎能砸了困難人群的飯碗?他經過多方考察,在試驗小學後邊開闢了一條商業街,專供特困群眾、殘疾人經商,且免收一切稅費。這是當年城市建設人性化管理的見證,那些經商者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通河建設城市的原則是『先洗脖子後洗臉』,即先修老百姓走路困難的巷道。在趙洪君看來,急功近利的『面子工程』是勞民傷財工程,百姓是要戳脊梁骨的。到什麼時候都不該忘記的是,城市是為百姓建的。

  10年來,通河城鄉建設共投入16.9億元。城鎮框架由原來的6.4平方公裡擴展到12平方公裡,規劃設計可滿足未來50年的發展需要,通河縣城市建設領跑全省。通河鎮內的街巷全部硬化,並配套亮化、綠化工程。

  2005年之後,通河縣開始『洗臉』,先後建設了江畔公園、人民廣場、岔林湖公園、萬米金街等公益設施,傾力打造沿江風景線,千棵大樹進城,萬種花草入園。站在江南向江北眺望,通河小城數十座高層拔地而起,儼然都市之風,一片祥和之氣。美好的環境,是和諧社會所必備的要素,九成以上的居民感到生活在通河鎮內是幸福的。

  通河縣十年建起一座美麗的城市,成功的基點,在於把百姓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新農村建設最忌擺花架子,農村的生產發展、農民的生活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的牢靠,纔是檢驗農村改革成功的唯一標准。  

  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不解決,就沒有全面的小康社會。農村人口眾多,解決起來異常艱難。領導者沒有一種真正為民造福的精神境界,農村的面貌不可能改變。

  通河,是怎樣謀劃新農村建設,讓農村的環境迅速改善,讓農民盡快由窮變富的?趙洪君說,新農村建設最忌諱的是擺花架子,農村的生產發展、農民的生活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的牢靠,纔是檢驗農村改革成功的唯一標准。早在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的前一年,通河就已經打響了脫貧致富的戰役。他們創造性地運用國家政策,成功探索出『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新模式,摒棄過去『撒芝麻鹽兒』式的扶貧方式,闖出一條『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扶貧開發新路。

  通河縣是窮縣,窮則思變。6年前,通河縣人均收入低於1300元的貧困村多達49個,貧困人口4萬多,分別佔全縣鄉村和人口總數的59.7%和40.2%。貧困村村民吃水難、看病難、上學難、行路難等問題及髒、亂、差現象十分突出。無數民房『彎著腰,拄著棍兒,披頭散發掉眼淚兒』。面對嚴峻的脫貧形勢,通河縣緊緊抓住被確定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的機會,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以建設新農村為目標,按照『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同步推進、生態環境與人居環境同步改善、精神文明與社會事業同步發展』的原則,對重點村基礎設施、村容村貌、增收項目、社會事業等建設內容全面規劃設計,整合各方投入、集中優勢財力實行『整村推進』。


 

  2005年,該縣確定了樺樹、依山、建興等8個村為扶貧開發、整村推進試點村。在縣財政收入只有4000多萬元的情況下匹配400萬元,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確實需要一種精神、一種魄力。同時籌集資金,重點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用於農村經濟發展。先後完成了松花江防洪工程、鏵子山水庫消險加固工程、烏鴉泡鎮灌區配套工程。共打大小機電井1460眼,修建橋涵132座。擴大五味子、刺五加等北藥種植規模;擴大以大鵝為主的畜牧業養殖規模,大鵝養殖超過了100萬只;擴大特種養殖規模,狐、貉養殖發展到3萬只;食用菌種植規模發展到1500萬袋。

  當這8個村都有了自己的生產發展項目,建完了水泥路,安上了路燈,栽上了樹,種上了花,多年的貧困村馬上變了樣。第二年,他們又確定了8個村整體推進脫貧與文明村建設。

  借著這一成功經驗,通河縣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在29個村推進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幾年來,累計捆綁使用各級扶貧資金達到7700多萬元,建設扶持項目209個。16個重點貧困村90%以上的農戶和人口擺脫貧困,年人均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16個重點村接通了電話和有線電視,新建了校捨、衛生所、畜牧技術服務站,解決了農民就醫難和上學難,實現了畜禽看病不出村。

  住在大山深處的下青山屯,三面環山,有農戶22戶,半個多世紀以來,出行回家僅靠一條船擺去擺來。縣政府征求了農民的意見,由政府出資,在附近的道壕橋村建設了新區。2006年10月22日,這22戶農民搬出了深山,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借此,通河縣在全省率先實施了泥草房改造,以洪太等7個村為重點,改造泥草房527戶。富強村農民集資,建起了5層、3810平方米的住宅樓,50戶農民將像城裡人那樣住上寬敞明亮的樓房。

  在通河縣農村,廣大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征途上,以主人公的身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奇的故事。如今的通河農村,已經有八成以上的村屯,達到了省級文明村的標准。只用了5年多的時間,通河把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村,建成了富饒美麗的新農村。

責任編輯:路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