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2012年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70% 大牧場呼之欲出
2008-09-24 07:11:5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趙政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4日訊 日前,『三鹿奶粉事件』引起廣泛關注。據河北省政府14日對外通報,目前,『三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被刑事拘留的19名犯罪嫌疑人,有18人是牧場、奶牛養殖小區、擠奶廳的經營者。記者了解到,由於企業原料奶供應不足,『搶奶』現象愈演愈烈。在一些地方竟然有『蒙牛』、『完達山』、『龍丹』等6家乳品企業前來『搶奶』。因此,『三鹿事件』後,專家呼吁,借此整頓全國奶業的機會,借鑒國外的經驗,發展規模化飼養。據省奶業協會秘書長吳和平介紹,全省力爭到2012年,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到70%,基本實現由分散飼養向集約養殖的轉變。

  資料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產奶國。2007年全國奶牛存欄1470萬頭,比2006年增長7.8%。奶類總產量3650萬噸,比2006年增長10.5%,奶牛發展速度驚人。

  1994年,我省奶牛存欄73.2萬頭,而到了2007年末達到了181萬頭,鮮奶產量達到478萬噸。

  在第三屆中國奶牛發展大會上,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長劉成果說,我國奶牛養殖業已開始從超常規增長向正常增長轉變,我國現代奶業發展必須邁過標准化這道坎。

  我們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國家提出大力發展畜牧業之後,大批黃牛改良成奶牛,且從國外引進奶牛。

  當時,不僅鼓勵農民飼養奶牛,就連市縣、鄉鎮、村乾部,都有發展奶牛指標,並且直接和政績掛鉤,完不成任務就有下崗的危險。

  於是,大量國外的低產牛被高價買回,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這樣的鬧劇:把黃牛涂上顏色,冒充『黑白花』。還有些地區奶牛增長速度出現了不切合實際的增長,遠超奶牛自然增長率10%的范圍。也就是說,有些數字是疊加出來的,或是虛報的。

  中國乳制品行業長達10年的高速發展過程中,缺乏引導,以散戶飼養為主,生產模式主要以『公司+農戶』和『公司+奶站+農戶』為主,在這其中,處於生產上游的奶農和奶站卻沒人監管,以至於出現質量問題。據河北省政府14日對外通報,目前,『三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被刑事拘留的19名犯罪嫌疑人,有18人是牧場、奶牛養殖小區、擠奶廳的經營者。因此,『三鹿事件』後,專家呼吁,借此整頓全國奶業的機會,借鑒國外的經驗,發展規模化飼養。

  奶農:跟風之痛

  在政府的鼓勵下,大批農民變成奶農,加入養牛大軍。上世紀末和世紀之初,我省和全國一樣出現了『炒牛熱』的現象。一頭剛出生的母牛犢,就能賣到5000元。如果誰家奶牛生了個母牛,就會擺上幾桌,請鄉親喝酒。而一頭即將產奶的育成黑白花奶牛價格也由幾千元,炒到了一萬六七,超出了其應有的價值。

  然而好景不長。2005年以來,受飼料價格上漲影響,奶業市場出現波動。據雙城市畜牧局副局長白仁和介紹,據他們調查統計,由於飼養價格上漲,尤其是玉米價格持續攀昇,使得奶農的比較效益下降,飼養一頭奶牛1天的成本平均增加近3元錢,但奶價卻遲遲沒有提高。

  2006年底,我省原料奶的收購價格每公斤僅為1.73元,較全國平均水平低2角錢。奶比水還賤。

  由於飼養奶牛的成本大幅提高,而原料奶價格卻沒有相應上漲,奶農利益受損,致使奶農飼養奶牛的積極性下降。奶業市場走向低迷,奶牛價格也一落千丈。

  2007年春節前,記者在雙城市團結牛市看到這樣一個讓人心酸的場景:奶農劉兆昌蹲下身子,用手擼了一下漲得像氣球一樣的奶牛乳房,白色的乳汁立即射出。此時,劉兆昌眼裡噙著淚水。『這頭牛產奶量非常高,殺了吃肉太可惜了。但養牛不賺錢,只好把它買了買點年貨。』

  在哈爾濱,許多奶農把正在產奶的奶牛以兩三千元的價格賣給屠宰場,當作肉牛殺掉賣肉。一頭剛出生的母牛只賣500多元,甚至當公牛犢賣給藥廠殺掉提取血清了。

  被稱為奶業第一縣的雙城,2006年的奶牛淘汰率達20%,超過了自然增長率。這也意味著奶牛存欄量有所下降。

  由於飼養奶牛的比較效益下降,大量奶牛被宰殺,導致我省2007年上半年奶牛存欄量下降。截至2007年6月底,我省奶牛存欄量為177.7萬頭,而2006年底的存欄量為178萬頭。

  今日鏈接我省奶企合格率高

  日前,質檢總局在全國開展了嬰幼兒配方奶粉三聚氰胺專項檢查,共涉及109家企業,87家企業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未檢出三聚氰胺,其中我省有32家:

  哈爾濱惠佳貝食品有限公司;哈爾濱金星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森永乳品有限公司;哈爾濱太子乳品工業有限公司;雙城雀巢有限公司;黑龍江龍丹乳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龍丹乳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阿城分公司;黑龍江貝因美乳業有限公司;黑龍江辰鷹乳業有限公司;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黑龍江紅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寶泉嶺墾區聖元乳業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北安農墾綠寶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省富裕明星食品有限公司;黑龍江省格球山乳品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省光明松鶴乳品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省和平牧場乳品廠;黑龍江省農墾華威乳業有限公司;黑龍江省農墾龍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省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八五一一分公司;黑龍江省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雲山分公司;黑龍江興安嶺乳業有限公司;黑龍江雅士利乳業有限公司;黑龍江搖籃乳業股份有限公司;齊齊哈爾匯昌乳業有限公司;伊春惠佳貝乳業有限公司;依安縣搖籃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鐵力市盛中乳品廠;北安宜品乳業有限公司;杜爾伯特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蘿北聖元乳業有限公司

  『三鹿事件』,無疑給快速發展的乳業潑了一盆冷水。縱觀『三鹿事件』,問題主要出在奶業生產環節的上游——奶站、奶農。我省作為奶業大省,應該發揮奶源基地建設經驗,發展規模牧場,解決奶業發展中的『癥結』,讓我省的乳業走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奶源大戰之弊

  『得奶源者得天下。』就在奶牛快速發展的同時,乳品加工業迅速發展。蒙牛、伊利、光明等乳品企業迅速擴張,加工能力過剩,而受到奶業波動影響,原奶產量卻沒有提高。乳品企業『吃不飽』,大批生產線閑置,致使乳品企業四處『搶奶』,甚至不計成本。

  在哈爾濱市道裡區新農鎮團山屯采訪時記者發現,該屯有產奶奶牛一百五六十頭,現在一天能產奶3噸左右,產奶量比2005年同期減少1噸多。完達山乳品公司團山屯奶站站長馬家俊說,他們奶站每天只能收上來1.4噸奶,另外的都被其他乳品企業『搶』走了。

  記者了解到,由於企業原料奶供應不足,『搶奶』現象愈演愈烈。在一些地方竟然有『蒙牛』、『完達山』、『龍丹』等6家乳品企業前來『搶奶』。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奶牛產奶旺季、乳品銷售淡季,原料奶的收購價格也是一年中最低的。然而2007年的夏季,黑龍江省部分地區的乳品企業為了爭奪奶源紛紛提高收奶價格,開始『搶奶』。

  搶奶昇級,政府出面。在肇東市曾出現這樣的情形,一個奶販子嫌伊利肇東乳品廠收奶價太低,就把奶賣給價格較高的蒙牛,結果送奶車被當地政府攔截,強行阻止奶源外運。這個奶販子一氣之下把9噸鮮牛奶倒進地裡。

  記者在一份《肇東市原奶市場清理整頓工作安排意見》的文件上看到,文件要求『堅決做到一噸奶不外流,外埠車輛一臺不准進入,查處的車輛一臺不放過』。

  許多地方都以『規范奶源市場、防止奶價波動傷農』的名義,阻止當地奶源外流,以保護當地乳業發展。而部分奶農和乳品企業則認為,政府部門不按市場規律辦事,讓奶農賣不上高價奶,傷了他們的心。

  就在奶源滿足不了乳品企業生產的同時,一些乳業巨頭沒有努力培育第一生產車間——奶源基地,而是盲目擴張,四處建廠爭奪市場,造成資源浪費。

  奶站之黑

  從現在的調查結果來看,『三鹿奶粉事件』問題就出在奶站上。據省奶業協會秘書長吳和平介紹,國外奶業發達地區,都是規模化養殖,或是以合作社的形式飼養奶牛,是沒有私人奶站的。『國內的奶站一般都是幫助乳品企業收奶,每收一噸奶乳品企業付給其一定的服務費。』吳和平說,這樣的私人奶站,在我省有上千家。

  近幾年,我省乳業迅速發展,再加上蒙牛、伊利等乳品企業進駐,原有的奶業格局被打破。出現了『公司+農戶』(即分散飼養散收牛奶)、『公司+奶站+農戶』(分散飼養集中擠奶模式)等模式,並且很快佔有優勢。因為,乳品企業不用投資建設自己的奶源基地,有足夠的資本高價收奶。

  這些乳品企業沒有建設奶源基地,而是靠中間商高價四處搶奶。因此,出現了以營利為目的的奶站、奶販子。一般來講,奶站並不是賺鮮奶的差價,而是乳品企業付給其一定的服務費。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說,乳品企業付給奶站的服務費少得可憐,每噸只有幾十元錢,扣去原料奶的冷卻費用、電費、運費等,這些奶站根本不賺錢,因此部分奶站不是摻假,就是克扣奶農。

  誰來監管奶站?奶站這個介於奶農和乳品企業中間的機構,缺乏監管。按照有關規定,收購的奶必須經過質檢部門等第三方的檢測。但是據記者了解,在沒有發生『三鹿事件』之前,幾乎沒有第三方對奶質進行檢測。在這種情況下,不僅保證不了奶的質量,部分奶站和乳品企業常常克扣奶農,影響奶農飼養奶牛的積極性。

  這些奶站不像奶源基地那樣,與奶農建立穩定的利益關系,在產奶淡季的時候,高價搶奶,旺季時,拒收或限收原料奶。甚至幾家奶站形成價格聯盟,共同『整治』奶農,以至出現奶農倒奶的現象。

  練好『內功』纔能天下無敵!

  我們不是幸災樂禍,但『三鹿奶粉』事件的確給了龍江奶企一次難得的機會。『三鹿之禍』根在『內傷』,在奶源基地數量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瘋狂擴充市場地盤,必定落得『虛火攻心』,蒙牛、伊利等落馬大腕皆是如此。

  現在,乳業市場已是常溫奶的天下,而乳業寡頭之所以捨棄傳統的巴氏鮮奶,而靠常溫奶打天下,正因為常溫奶是能夠最快速佔領全國市場的產品,企業可以借此實現低成本快速擴張,並在短時間內做大做強。但這裡有個前提,就是迅速擴張的奶企必須有足夠的奶源基地作為原料保障,否則,就會產銷脫節、腹背受敵。可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談何容易,不但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而且建設國際標准的牧場門檻極高,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產業體系,需要高技術、高資本投入和非常專業的人纔。於是,諸多奶企放棄『內功』修煉,去轉挖別人的牆角,奶源大戰屢屢打響。這就給了個別奶農和奶販子可乘之機,為達到『更低投入、更高產出』的目的,個別奶農和奶販子『加料』生產,牟取暴利。加之盲目擴張使企業質檢規定形同虛設,有毒牛奶就這樣『大搖大擺』走進了市場。

  『三鹿』的教訓擺在眼前,奶企不修煉『內功』,即紮紮實實搞好奶源基地建設,就不可能長盛不衰、天下無敵。是繼續投機取巧,還是安心提昇『內力』,這是擺在所有奶企前的一個問題!


 

  龍江乳業借機壯身

  日前,國家質檢總局緊急在全國開展了嬰幼兒配方奶粉三聚氰胺專項檢查,共涉及109家企業,其中87家企業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未檢出三聚氰胺。在這87價企業中,來自我省的就有32家。

  從抽檢結果看,我省乳制品質量很好。有人士分析說,這得益於我省在奶源基地建設、規模化養殖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使得原料奶的質量得到保證。

  目前全省奶牛規模養殖比重近40%,全省奶牛存欄500頭以上,單產達6.5噸以上的規模牧場有50家左右。

  目前,全國只有不到10%的牛奶原料來自牧場,其餘的90%以上都是來自奶農,以及被乳品企業諱莫如深的復原乳。這與新產業政策規定的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30%相差很遠。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認為,『發改委相關政策的出臺,勢必讓每個乳品企業把自建牧場提到日程上來,這成為刺激企業投資自建牧場的最直接原因。』

  中國奶源模式分為四種:

  『公司+農戶』,即分散飼養、散收牛奶模式;

  『公司+奶站+農戶』模式,即分散飼養、集中擠奶模式;

  『公司+奶牛合作社』模式,即奶農(奶牛)合作社模式;

  『公司+小區+奶戶』、『公司+規模牧場』,即小區模式、規模牧場模式。

  這四種奶源模式,企業對奶源控制能力依次增強,但在中國最為盛行的奶源模式,恰恰是前兩種企業對奶源控制能力最差的模式,後兩者還只是中國奶業發展的大方向。

  我省奶源模式主要采取後兩種模式。這樣的模式,可以保證企業較大程度上對奶源質量的控制。其中,完達山、飛鶴、龍丹、雀巢等乳企紛紛培養奶源基地。

  『三鹿事件』發生後,省畜牧部門多次召開會議,鼓勵企業投資建設奶源基地,並要求各級政府對奶源基地進行規劃,發展規模養殖,並且提供資金支持。

  據介紹,8月28日,省政府公布了《黑龍江省千萬噸奶戰略工程規劃》。我省將利用5年時間,共建規模化奶牛養殖場2279個,其中存欄5000頭和10000頭的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各10個。據此,5年後我省奶產量有望翻一番。

  事實上,飛鶴乳業不惜耗費巨資一直在自建牧場。它通過在美國上市融資,在北緯47度被公認為世界優質奶牛飼養帶上,建設了2個超大型歐美國際示范牧場並投入使用,且計劃在5年內再建設10個萬頭國際標准化牧場,以確保奶源的質量和品質。

  其中,位於齊齊哈爾市克東縣的歐美國際標准化示范牧場已進入前期運營階段,將於今年10月底正式完工,年底奶牛存欄數將達1萬頭,預計每年可提供6萬至7萬噸有機奶源,主要用於其包括嬰幼兒奶粉在內的自身乳品生產。第二個標准化示范牧場已在位於齊齊哈爾的甘南縣開工,目前兩個項目已投資6億元左右。據介紹,10個牧場均在黑龍江省與吉林省境內。

  據省奶業協會秘書長吳和平介紹,發展規模化奶牛養殖場是奶業發展趨勢,不僅可以提高養殖水平,增加奶牛單產,還能改變分散養殖給農村環境帶來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可以更大程度上保證乳品質量。全省力爭到2012年,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到70%,基本實現由分散飼養向集約養殖的轉變。

  『三鹿事件』發生後,我省的消費者紛紛選擇了地產品牌的牛奶,這也加大了我省乳品企業的信心,給我省的乳業發展提供了一個機遇。

  龍江乳業,期待更強大……


 

 

  告訴你產業化程度高達98%

  美國奶業主要采用的是規模牧場養殖模式,可以保證企業較大程度上對奶源質量的控制。

  同時,美國奶業是產業化程度最高的產業,產業化程度高達98%。奶業合作組織體系在美國相當發達,主要有供應合作社、奶牛改良合作社、銷售合作社三類,為奶牛場提供飼料、種子、農藥、機械等,而且還提供奶牛改良技術、牛奶收購、運輸、儲存、加工、銷售方面的服務。

  另外,美國奶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追求技術進步,科技在奶業發展中的作用佔60%以上。良種繁育技術的推廣大大提高了牛群的產奶量,改善牛群飼養管理條件、加強疾病控制方法等使個體奶牛的產奶量得以繼續增加。自1950年以來,美國奶牛存欄總頭數一直減少,單產奶量一直增加,總產奶量持續增加。

  一體化經營

  在荷蘭,現有22家乳品廠中有13家是產加銷一體化的合作社,其中包括供應本國80%牛奶及其制品的三家最大的加工廠。

  在芬蘭,以股份制形式組成的全國聯社性質的一體化奶業公司瓦利奧公司,吸收全國25600個奶牛戶(佔全國80%)參加,在全國設立33個加工廠,產品多達1400種,加工量佔全國的77%,年營業額已達18億美元之多。

  新西蘭實行高度縱向一體化模式。最低一級是農場主,上面一級是奶農合作社,最上面一級是乳業委員會。農場主擁有合作社的股份,合作社又擁有乳業委員會的股份。農場主把生產出來的牛奶賣給合作社,合作社又把奶賣給乳業委員會,乳業委員會通過它的全球營銷網絡把這些乳制品銷售到海外。

  家庭牧場注重質量

  在德國飼養奶牛主要是以家庭牧場形式存在,規模一般在100?200頭,同時擁有土地200?300平方米。牛場和土地的管理由3?4人即可完成。由於受到歐盟奶業生產政策的影響,牧場是受配額生產限制的。

  近20年來,德國牧場經歷了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提高型的根本轉變,主要表現在技術進步上。

  在設施上,德國人還投資興建了設計先進的牛捨和擠奶廳,形成了散欄式牛捨和擠奶廳齊備的現代化捨飼方式。與此同時,牛捨開始使用漏縫木地板,這樣可以儲存牛糞,減少清潔牛糞時的勞動強度和勞動力,為機械化清糞創造了條件。

  奶牛飼養技術也在不斷改進,飼料從以前以青乾草為主改進成草青貯技術。現在,德國很多牧場基本已實現了計算機管理,提高了管理和決策效率。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