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5日訊 (周力 記者 高長利) 大興安嶺地區自去年開始著力改變傳統的取暖方式,大力推進『以煤代木』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據測算,工程的實施每年可減少森林資源非經營性消耗近100萬立方米。
大興安嶺擁有三縣、四區、五個林業局,有林地面積665萬公頃,森林覆被率78.6%。專家測算,該地區每年可提供生態效益1163億元。然而,靠山吃山,燒木取暖成了林區約定俗成的生活習慣。全區14萬戶居民以及462臺單位和商服業戶鍋爐燃木取暖,每年要消耗木材近100萬立方米;這相當於天保工程實施後,大興安嶺地區全年木材產量的一半。
為深入實施『以煤代木』工程,大興安嶺全區籌措資金1億元,用於發放燃煤補貼與鍋爐、爐灶改造。松嶺區為燒柴回收、爐灶改造到位的居民每戶免費發放2噸優質煤炭。漠河為低保戶家庭不但代購、代儲燃煤,還免費送到家中。塔河林業局為弱勢群體和困難家庭免費改造爐灶。工程啟動半年,全區就改造鍋爐446臺、爐灶121478萬戶,5582萬元補貼資金陸續發放到居民手中。截至目前,全區建起配套煤炭供應站62個,引火柴供應點72個,液化氣站42個,形成了完善的供應保障和管理體系,保證了居民冬季取暖用煤的需求。
在實施燃煤取暖節約木材資源的同時,大興安嶺積極研發探索『代木』新產品。2007年末,科技人員采用鋸沫、樹皮和山場廢棄物經過特殊處理,生產出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的新型燃料——型柴,拓展了代木能源的來源渠道。如今,已有800餘戶居民使用型柴,年可生產型柴2000噸,北極村旅游景區內的村民全部采用了型柴取暖。同時,全區加快型煤研制和使用步伐,目前已建成型煤推廣示范區2個,安裝型煤鍋爐200臺。而以林區廢棄物為燃料的節能爐和煤轉氣爐相繼研制成功,也為實現潔淨能源代木闖出了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