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6日訊 9月,又一個新的學期開始了。與一些名校每個學年動輒十幾個班、每班六七十人的熱鬧場面相比,哈爾濱市第七十八中學的一年級過於冷清:只有一個班,56人。校長於淑華剛從開學的忙碌中消停下來,她看記者一直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語來稱呼她所在的這類學校,就乾脆地說:這就叫薄弱校。
『地包』上的中學
七十八中學門前的撫順街不久前剛剛被重新治理,新鋪設的撫順街寬闊、筆直。可這裡還有一個現在年輕人不太熟悉的名字——『地包』,著名的老棚戶區『地包裡』因此得名。雖然這裡建成了改革開放後哈爾濱最早的居民小區『地德裡』,但這裡居民多,收入低,生活環境仍然不好。
薄弱校的學生們。
七十八中就是『地包』上的一所初中。地德裡小區的孩子就是這裡主要的生源。
沒人說得清七十八中從什麼時候開始『薄弱』的,但歸結到最後都是因為『教育資源的差異』,不但學生向優質學校流動,師資也在流動,這加劇了薄弱校的薄弱,惡性循環。
即便是凹凸不平的操場,也承載孩子們的歡樂。
於校長告訴記者:『薄弱校教育資源缺、學生少,這樣的學校大多數出現在城郊結合部,像七十八中這樣位置在城市中心卻又薄弱的學校非常少見。』
薄弱校的薄家底
七十八中的家底有多薄,於淑華調來之前根本沒有概念。在哈爾濱市道裡區五十一中、六十中和楊楚珊中學工作了23年的於淑華到這之後感嘆:『從來沒過過這樣的苦日子。』
由於目前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撥付是與在校學生數相聯系的,上級原本答應撥給學校的補助又沒有到位,這讓學校的運營常常捉襟見肘。剛上任的於淑華看到校園的圍牆髒亂失修,打算重新粉刷一下,但卻發現學校連這點小錢都很難拿出來。學校的操場上有幾塊地面沈陷形成的坑,學生課間休息和間操都很不安全,要想修一下,但石頭、沙子、水泥算下來一看,根本修不起,正趕上撫順街綜合治理工程開始,學校厚著臉和工程隊商量,能不能給學校『做點貢獻』,軟磨硬泡多次,幾個坑纔被填上。學校要搞課改,但課改要給學生發『預習學案』,用什麼紙、用什麼墨,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於校長說,最近紙張漲價,我們印得越多,賠的錢就越多,我給會計定的底線就是保學校的運營,除了必須的水、電等,其他的錢能省就省,能欠的就先欠著。
薄弱校裡『苦娃』多
兩年前,在楊楚珊中學擔任副校長的於淑華被調到七十八中學任校長。用她的話說,接觸到這裡的學生後,她『心靈受到了很大刺激』。她說:『「地包裡」本來就是個棚戶區,低收入家庭很多,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可以擇校,留下的大多是家庭條件差,或者「問題家庭」的孩子,通過我們對學生情況的摸底發現,全校300多個孩子,近三分之一的家庭是要吃救濟的,殘病、破裂的家庭佔70%,殘疾學生也比較多。我到學生家裡去家訪,常有感嘆。去年的畢業班有個叫小浩的孩子,父親是個殘疾人,母親沒有工作,家裡困難得幾個月都吃不上肉。我們去家訪,狹小的房間裡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像這種情況的孩子在我們學校有很多,每個學期都有因為家庭的原因打算輟學的,能堅持上學的孩子,都非常不容易。真的希望這些孩子通過受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
師生間有濃厚情
由於家庭環境原因,七十八中的不少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沒有認真、系統地學習,很多學生連最基本的知識都需要教師單獨補課,反復教給他們。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教師們就著重重新培養。需要補課的學生太多,有時各位校領導都要一起上陣。
薄弱校,誰來『滋補』?
最近幾年,名校與薄弱校之間教師待遇差距迅速擴大,教師自然要流向待遇比較好的學校。對此於校長也很無奈:『我也能理解這些教師,進了名校社會地位高,連婚姻問題都好解決。好在還有很多老師在這裡任勞任怨,我對他們感到欽佩。我們的教師學生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關系,有親情在裡面。我們學校的老師收入都不高,但是給這些孩子們拿衣服、捐款卻是常事,學生考試考好了,老師們甚至會買個冰淇淋、買袋奶獎勵他們。別的學校的老師開玩笑說,你這個學校不像學校,像個福利院。』
記者手記
對七十八中的采訪結束,記者想找找教育界的專家談談關於薄弱校的問題,可找了幾位都推辭了。一位校長對記者說:『我們用政策法規取消了重點、非重點的稱呼,但實際上這個重點與非重點的觀念在教育主管部門、在家長心中一直存在,為了消除義務教育的校際差異,我們實施了很多平衡教育資源的辦法,但是還很不夠,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教育政策和資源更多地向薄弱學校傾斜。舉個例子,教師評優方面,很多薄弱校的教師做了很多工作,但由於薄弱校評優的名額很少,所以很難評上,對這些教師的積極性影響很大。要從這些細節上考慮,補強薄弱校,纔能真正達到平衡教育資源的目的。』 最後,記者想特別公布一下這些數字:在今年的中考中,七十八中68名報考的學生中,考入省市重點高中的達29人,為十年來最多。由於學生大多家庭困難,這些考入重點高中的學生均為統招生,沒有自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