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地鐵一期工程建設拉開戰幕 29日破土動工
2008-09-28 14:32:21 來源:東北網  作者:宋鵬 明迪 孫曉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8日訊 (宋鵬 明迪 記者 孫曉銳) 年初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年內啟動哈爾濱市地鐵建設的要求,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在『統籌規劃、統籌開發、統籌建設』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在市建委等單位和部門奮勇拼搏,攻堅克難下,9月29日,理工大學、清濱公園、南直路等車站的破土動工,終於拉開了老百姓幾十年翹首企盼的哈爾濱市地鐵一期工程建設戰幕。

  哈爾濱因長期受城市交通需求增長、地形起伏較大、冬季冰雪封路、鐵路環繞和分割城市等不利因素影響,構築現代化、立體化交通體系困難重重。作為特大城市、高寒地區城市、重要國際經貿城市、哈大齊工業走廊,及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冰雪旅游文化名城,打造『三個適宜』現代化城市,無不迫切地需要加大推進地鐵建設,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加充分地分享老工業基地加速振興的豐碩成果。

  據記者了解,根據哈爾濱市城市總體規劃,哈市軌道交通網絡規劃包括4線1環共5條線路和2條支線,總長143公裡,設115座車站,建設期約20年,建成後將形成一個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網絡交通格局。哈市地鐵一期工程主要是利用『7381』人防洞體,西起醫大二院,東至哈東站,橫貫城市中心區,全長14.33公裡,建設期4年,設車站16座,1座車輛段、1處控制中心和2座變電所,共有5座換乘車站,將重點完成全線土建工程施工、軌道敷設、供電設備安裝和接觸網架設及系統聯動調試,於2012年末竣工通車。據地鐵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不留遺憾的原則,在地鐵一期工程規劃設計上,著重處理好與網絡規劃中其他線路換乘、與沿線地上地下綜合開發、與地面公交系統銜接、與沿線業態發展的關系,充分考慮無障礙設施、自動售檢票、安全屏障、導向標識、環境控制、環保節能等人本化設計,高標准選定雙電源、自動駕駛、移動閉塞信號等先進的現代化功能系統,力求使地鐵一期工程的系統配置和使用功能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按照既保證施工安全、節約投資,又兼顧社會效益、服務百姓的原則,哈市地鐵指揮部辦公室組織設計單位,邀請國內專家,從工程建設的安全可靠、項目投資的經濟對比、周邊交通的分流組織、毗鄰建築的穩定安全、關聯工程的有序銜接、冬季施工的措施條件、施工工期的統籌推進、環境設施的相關影響、外部條件的互相配合、未來發展的餘地預留等多方面,研究確定了我市地鐵一期工程施工工法。據有關資深專家介紹,工法的選擇與水文地質狀況、道路交通條件、各種管線、周邊建築情況等因素密切相關,國內外地鐵車站建設技術較為成熟可靠的施工工法主要有明挖法、蓋挖法、暗挖法等。先期啟動的理工大學、清濱公園、南直路三座站點均采用明挖法施工。其他已建地鐵城市先進施工經驗表明,地鐵明挖法具有技術簡單、安全快捷、節省投資、質量較好等優點,在具備施工場地、交通疏解、管線遷移等條件下,優勢明顯,是國內地鐵建設城市的首選工法。此次承擔站點建設的參建單位為中鐵八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建設工程監理有限公司等全國知名的國家級隊伍。


 

  記者從地鐵指揮部了解到,地鐵一期工程施工期間,將統籌進行沿線交通組織,圍繞一期工程開工後沿線及周邊地區交通組織調整需求,在確定今年路網昇級改造項目中,已優先安排並基本完成了太平大街、宏圖街、儀興路等7條承擔地鐵建設交通分流任務的道路改造,研究制定了40條施工期間地鐵沿線公交線路調整方案,力求最大限度減少地鐵施工對道路交通和居民出行帶來的影響。理工大學站將封閉學府路主道,公交車及社會車輛從輔道通行;南直路站具備全封閉條件,公交車及社會車輛可從周邊道路繞行;清濱公園站暫不封閉道路,對交通影響較小。針對地鐵一期工程橫貫人流聚集區,交通影響程度高,疏導難度大的特點,為切實做到『為民工程不擾民』,細化落實文明施工標准,完善興產利民規則,他們還制定了《地鐵工程現場文明施工標准》,從工程圍檔設立、殘土拉運、道路開挖、材料擺放、車輛分流、路面修復等方面均做出明確規定,要求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必須預留臨街商家和居民的通道,實行濕法作業,切實將興產利民措施落到實處。同時,將采取一系列便民措施,如:施工現場將采用統一的圍擋,預留或者開闢設有明顯指示和警示標志的臨時通道,建築材料、構件等分類整齊擺放、設置標牌,降低噪聲、保護環境並配備文明施工管理人員,確保將施工帶來的影響降低到最小。

  另據了解,為銘記歷史瞬間,莊嚴兌現哈爾濱市委、市政府今年啟動地鐵建設的鄭重承諾,激發全體地鐵建設者的參建熱情,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9月29日,在理工大學站施工現場將舉行哈爾濱市地鐵一期工程開工建設誓師會。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