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9月30日專電 題:百姓理財:波動之中見成長
從"家有存款心裡不慌"到湧入投資市場以錢生財,再到對國債、定期存款的悄然復歸,中國普通百姓初嘗理財的喜與懮,在波動的市場中歷經風雨逐漸成長。
"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在十七大報告中被明確提出。這個有著豐富內涵和新意的提法,讓百姓參與投資理財獲得了明確的肯定和鼓勵:原來深藏在銀行的"家底兒"是可以掙錢的,甚至比工作收入還多。
"收入增加但物價上漲,老百姓越來越在意如何打理手中的資金,多品種的理財產品也恰到好處地順勢迎合了這種熱情和需要。"哈爾濱市的公務員王君說,大家在一兩年前紛紛湧向股票市場和基金市場,說明那時國內投資理財渠道仍比較匱乏。但是,只有經歷市場波動過後的切身之痛和快樂纔得到了理財心態與技能的成長,學會了靈活與變通,心態反而比過去平和了。
工作時間上網炒股炒基金時常被領導"提醒"、午休時間必定談股、晚上加班夜讀理財書籍、周末游走在各大交易所裡聽講座……追憶起剛剛過去的那個"沈迷"的一年,王君仍然心存感激。在這個國慶假日前夕,他把近期的積蓄投資一些剛剛發行的國債和保險之中,並留出部分資金觀察股市節後變化。
上海浦發銀行高級理財經理、國際金融理財師李智海說,股票市場是有風險的,之所以有這麼多的人明知有風險還願意參與這個市場,就是因為股市有著巨大的魅力。中國是新興市場國家,幾十年來經濟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經濟成長的結果最後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股票價格和隨之而來很多理財產品的上漲。
從大學時代起就開始炒股到從事專業理財顧問,李智海在十餘年間見證了理財市場的發展和眾生百態。在這中間,他也目睹了客戶從進入理財室的門就問"怎麼最快賺錢",到主動尋求家庭資產配置和理財規劃指導。
在他看來,這是一個理財理念在中國普通百姓中普及和體會的過程。"市場發生高低轉變,就像春秋更迭一樣正常,認識這個道理的過程需要一些時間,很多人已付出代價。但無論怎樣,這種理財帶來的成長是一種進步。"(完)(編輯:李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