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松花江挖出5400年前頭骨 改寫『哈爾濱人發源地』歷史
2008-10-08 06:50:0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金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8日訊 7日,兩件極為罕見的人頭骨化石在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進行展示。經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測試,兩件人頭骨的主人分別生活在54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和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發現將把『哈爾濱人』再提前3000餘年。據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劉雲纔介紹,閻家崗遺址出土一塊人頭骨化石,後來經過權威部門的測試,人頭骨化石具今約2000多年。而松花江出土的人類頭骨化石近5500年,這一發現將改寫閻家崗是『哈爾濱人發源地』歷史。

  采沙發現神秘頭骨

  2007年7月30日,船長張樹海帶領10多名工人駕駛船號為肇防207號的采沙船在松花江上尋找采沙點。經過多次探試,最終,采沙船停在松花江上游43號照航標處附近。張樹海回憶,那天天氣很好,采沙船所停的位置是松花江中間位置,該江段的水流也很湍急。雖然這給采沙工作帶來一些影響,但工人們還是選擇在此采沙。

  很快,船上的沙子就堆成一個300立方米的沙子堆。到了中午,工人准備休息時,在采沙船挖出的幾百立方米的沙子中發現一個顏色發黑,外形類似人類的頭蓋骨的圓東西從沙堆中滾下。船上的工人立刻圍了過去,大家紛紛爭要這個黑色的頭骨。最後,船長張樹海將其保存起來。消息很快傳開了,當天下午,幾名得知該船挖出『寶貝』的中年男子也紛紛來到船上打聽消息,想要看看東西,並出500元的價格收購它。隨後,沈陽一名市民看過頭骨後要出6000元購買。這些買者都被張樹海等人拒絕了。

  7月31日一早,采沙船又駛到同一江段作業,沒挖幾下,又有了新的發現,一顆比30日挖出的頭蓋骨略大的黑色頭蓋骨出現在剛采出的沙堆中。張樹海向工人詢問得知,這兩個頭蓋骨大約都是從約15米深的江底沙層中挖出的,和頭蓋骨一同挖出來的沙子也是黑色的。

  從事采沙工作10多年的張樹海說,他經常從江中打撈上來猛?象、野牛等骨頭,這些骨頭出水後都是黑色,就是這個經驗告訴他,這兩個人頭骨也很可能是那個時候的。兩天後,張樹海拿著兩件人頭骨來到了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准備找專家進行鑒定。

  頭骨來自五千年前

  2007年8月1日,張樹海來到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陳列部主任李斌看後表示,兩個頭骨初步認定為人類頭蓋骨,其年代相對久遠,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這兩個出土的頭骨引起了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的重視。站長劉雲纔看過頭骨後認為,這兩個頭骨均沒有完全石化,但保存十分完整,人類頭骨的出土在哈爾濱地域內也是十分罕見的。初步判斷這兩個頭骨至少千年以上。為了進一步研究,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與黑龍江省考古研究所取得聯系,並會同一些專家進行論證。

  劉雲纔說,2007年12月份,黑龍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帶著兩件頭骨化石乘上開往北京的列車,將頭骨送到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測試。今年8月25日,測試結果出來了,確定兩件人頭骨的主人分別生活在54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和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年代久遠的頭骨化石成為了目前哈爾濱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這一發現證明哈爾濱在5400年前就有人生活和居住。它要比哈爾濱閻家崗發現的人頭骨化石早3000餘年。

  改寫『哈爾濱人』歷史

  哈市道裡區閻家崗遺址素有最早的『哈爾濱人發源地』之稱。在1982年,省文物考古工作隊、省博物館、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東北考察隊聯合進行科學發掘。經過4年的發掘,共出土標本有石制品9件,古脊椎動物化石33種,2500餘件。若乾骨器和人工打擊的碎骨以及由大量獸骨疊置成的兩處古營地遺跡。

  據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劉雲纔介紹,閻家崗遺址出土的獸骨碎片多為野牛、野馬的股骨和肋骨部分,其中一部分有明顯的人工打擊痕跡。這些有人工痕跡的碎骨片,有的打擊點十分清楚,系由外向內打擊,骨片形狀多不規則。在發掘中還發現了一些似已加工成骨器的骨頭。此次發掘中還發現了一塊人頭骨化石,後來經過權威部門的測試,人頭骨化石具今約2000多年。而松花江出土的人類頭骨化石近5500年,這一發現將改寫閻家崗是『哈爾濱人發源地』歷史。

  據了解,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准備把這兩件人頭骨送至吉林大學邊疆考古中心,為其進行性別、年齡、病理和人種等測定,測定完畢後將對外展出。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