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8日訊 基礎不好的學生做A套作業,基礎好的學生做B套作業……在教育部門大力倡導『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哈爾濱市部分中小學校開始嘗試分層次布置作業的教學方法。
哈市一重點中學的班主任楊老師介紹說,以前班級總有幾個學生交不上來作業,他們中既有題目做不出來的差等生,也有優等生。『這個現象暴露出學生作業無法滿足不同水平學生要求的現狀,長此下去,會使一批成績中等偏下的學生失去學習的勇氣,成績好的學生也得不到提高。』於是,楊老師把學生分為A、B兩組,不同成績的學生做不同的作業。大半個學期後,楊老師發現,學生拖拉交作業、抄作業的現象幾乎沒有了,一些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主動要求做較難的題目,不同層次的學生大都有了進步。目前,哈市已有10多所中小學校開始嘗試分層次布置作業。
市民李穎的孩子讀小學五年級,從本學期起,老師開始分層次布置作業。李穎說:『以前老師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全班學生的整體水平,既要布置基礎題目,又要留一些拔高的題目,作業量很大,孩子經常要寫到晚上10點多鍾。分層次布置作業後,孩子的作業量少了,學習更有針對性了,現在孩子每天晚上9點就可以睡覺。』
初三學生家長張芳表示,她孩子基礎較弱,以往『整齊劃一』的作業令孩子很吃力,也激發不了孩子的學習熱情。分層次布置作業後,孩子鞏固了基礎知識,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
然而,也有部分家長發出了不同聲音。『現在學校實行分層次布置作業的做法不科學。老師簡單地按照學生的成績將作業分成A、B兩套,其實質就是為一批成績好的學生開「小灶」,重點培養這批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以提高班級的昇學率。』某中學生家長李碩說。
市民吳立東的兒子在哈市一所中學上初一,老師從新學期開始就將作業分成了A、B兩套。吳立東認為,老師通過作業的形式把孩子分了等級,這種做法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甚至會令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哈市教育研究院的教研員認為:分層次布置作業的做法,有助於減輕學生負擔,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目前哈市一些學校錯誤地將因材施教的『材』簡單區分為高分學生和低分學生,這有失均衡教育的初衷;一些學校在分層次布置作業時不注意保護學生自尊,出現了『學習差、能力低』就要做相應作業的強硬做法;還有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始終處於動態發展過程中,老師缺少觀察,不能夠及時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