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秦玉德:努力改善民生 促進和諧發展
2008-10-08 11:36:23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努力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發展

  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 秦玉德

  2008年9月27日

  參加這次研討班的集中學習培訓,重點學習了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關於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學習了中央關於這次學習實踐活動的主要精神和部署要求,特別是學習了省委吉書記的重要講話,很受教育,很受啟發,很受鼓舞,使自己的思想認識有了新提高,增強了抓好這次學習實踐活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一、學習培訓的主要體會

  一是進一步加深了對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重大意義的理解。從黨和國家的大局看,開展這項活動是重要而緊迫的政治任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次學習實踐活動一定會以它輝煌的成果而載入史冊。從我們省的實際情況看,開展這項活動對於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黨員乾部素質,進一步動員全省人民投身科學發展的偉大實踐,加快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將起到具大的推動作用。從全省勞動保障工作的現狀看,開展這項活動必將進一步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步伐,集中解決當前在勞動保障工作上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進一步開創全省勞動保障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進一步明確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目標要求。實踐性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特征,解決問題是這次活動的重要目的。我們將聯系實際,注重在思想觀念上找差距,把解放思想體現在做好勞動保障工作的全過程,著力在解決弱勢群體生活保障、構建和諧、維護穩定上進行積極探索;通過改革創新,著力化解好影響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的制度性、體制性、機制性矛盾;按照『黨員乾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要求,通過開展活動使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著力解決好群眾在就業、保障和維權上遇到的實際問題;著力抓好廳黨組班子思想、政治和作風建設,帶頭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加強理論學習、增強黨性修養、提高思想覺悟、抓好工作落實的自覺行動。


 

  二、緊緊抓住『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優化環境、科學發展』這個主題,以『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促進發展、構築和諧』為載體,切實開展好學習實踐活動

  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解決民生問題,在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距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通過前一階段對深入開展科學發展觀活動准備工作的專題調研和這次學習培訓的深入思考,認真查找了當前勞動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勞動力供求的總量性和結構性矛盾並存,就業形勢嚴峻。全省新生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及農村轉移勞動力等多流匯集,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總量性矛盾長期存在。勞動者總體素質還不能適應就業需要,『有人沒事乾、有事沒人乾』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就業難和招工難同時顯現。二是社會保險覆蓋面窄,保障能力不強。養老保險制度尚未實現全覆蓋,五七工、家屬工等特殊群體要求參保的呼聲比較強烈,農民工養老保險還沒有做出制度安排,農村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剛進入試點探索階段,同時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偏低,人均基本養老金標准居全國倒數第二位,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關閉破產企業、困難群體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新老工傷保險制度在銜接上還存在障礙,屬地化管理和統籌層次過低問題亟待解決。失業保險保障生活、促進就業的功能尚未得到完全發揮。三是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的任務非常艱巨,穩定壓力較大。盡管經過第一階段的艱苦努力,我省已解決了75.6億元的歷史拖欠工資,佔全部拖欠額的60.2%,但還有近51億元沒有償還,職工群眾要求十分強烈。因勞動合同簽訂率過低、合同內容不規范,引發大量勞動爭議案件,盡管《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後情況有所好轉,但一些用人單位法制意識淡薄,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仍有發生。另外,在國有企業改制及關閉破產過程中,一些損害職工利益的問題時有發生,由此引發的上訪問題所佔比例較大,成為我省最突出的不穩定因素之一。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重在學習,貴在實踐,關鍵是解決突出問題,推動各項事業發展。勞動保障部門將通過這次學習實踐活動,用改革創新的辦法,堅持邊學習、邊實踐、邊整改。以『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促進發展、構築和諧』為載體,以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規為重點,對一些政策盲區通過深入調研做出制度安排,努力推動全省勞動保障事業的新發展,切實維護全省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一)進一步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力爭在推動創業、促進就業、減少失業上取得新突破。通過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牢固樹立就業是民生之本的理念,努力做到發展經濟擴大就業、推動創業促進就業、完善政策激勵創業、服務援助安置就業。一是積極參與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規劃制訂,實施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以及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政策措施,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第三產業有序發展,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廣開就業門路。二是改善創業環境,鼓勵全民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體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創業服務、創業培訓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加強創業意識教育,轉變就業觀念,營造鼓勵自主創業的社會環境,使更多的勞動者成為創業者。三是加大工作力度,推進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完善小額擔保貸款與信用社區和創業培訓的聯動機制,擴大發放范圍,力爭小額擔保貸款發放總量年底前突破16億元,充分發揮其促進就業的倍增效應。落實對靈活就業人員、『4050』人員的各項補貼政策,進一步提高其就業的穩定性。四是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對困難群體實施就業援助。加快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管理,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廣泛深入開展就業援助行動,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盡快實現再就業。


 

  (二)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力爭在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增強保障能力上取得新突破。結合這次學習實踐活動,進一步理清社會保險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機制,完善工作措施,把符合社會保險政策、目前還沒有被社會保險制度所覆蓋的人群更多地納入進來,進一步推動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療、失有所助目標的實現。一是針對我省基本養老金水平偏低的問題,會同財政部門研究,盡快提出將每人每月45元的御寒津貼從今年10月1日起納入統籌基金支付范圍的意見,經省政府批准後實施,使我省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接近吉林省水平。二是采取分步實施的辦法,今年年底前解決地方政策性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障問題,明年年底以前將其他關閉破產困難企業的退休人員全部納入醫療保險,同時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及其他困難群體參加醫療保險。三是完善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的有關政策,進一步推進工傷保險基金市級統籌,同時探索解決已關閉破產、無上級主管部門的國有企業『老工傷』人員傷殘津貼、舊傷復發醫療費待遇等問題。四是進一步提高失業保險統籌層次,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在保障生活、控制失業、促進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總之,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其充分發揮改革的『減震器』、穩定的『安全網』的作用,從而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三)進一步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力爭在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上取得新突破。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是社會和諧的基石。根據《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後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抓緊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加大勞動合同制度推行力度,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和勞動爭議處理,努力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一是全力推進解決企業工資歷史拖欠問題。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進一步統一思想,克服困難,多方籌集資金,嚴格核實認定拖欠情況,規范審核發放程序,確保在年底前解決剩餘的近51億元工資拖欠問題。同時,通過完善政策法規,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建立預防工資拖欠的長效機制。二是突出抓好勞動合同的簽訂。積極開展《勞動合同法》及其《實施細則》執行情況檢查,進一步推進勞動合同制度實施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各類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普遍簽訂並履行勞動合同,力爭今年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5%以上。三是加強勞動保障監察。認真解決好非法用工、超時加班、勞動條件差等問題,嚴肅查處職業中介機構的違法行為,切實維護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四是加快完善勞動關系糾紛調處機制。按照《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要求,進一步推動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和勞動爭議調解體系建設,完善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妥善處理勞動爭議,提高仲裁效能。五是繼續完善和落實對農民工的政策。認真落實國家為解決農民工問題而制定的平等就業、工資支付、勞動保護、社會保障、子女上學等方面的政策,努力改善農民工進城就業環境。

  (四)進一步改進作風、優化發展環境,力爭在改進服務方式、提昇管理水平上取得新突破。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著力在全廳及全系統樹立以人為本、關心群眾疾苦的良好風氣,充分認識我們1%的工作失誤就可能會給群眾帶來100%的痛苦,進一步改善服務態度,改進服務方式,提高社會的滿意度。通過學習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全系統乾部職工的學習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法制意識和廉政意識,提高把握大局謀劃長遠的能力、聯系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協調形成合力的能力、依法行政秉公執法的能力和廉潔自律抵御腐蝕的能力。特別是加強對公共就業服務、社會保險經辦、勞動仲裁、勞動保障監察和信息技術人員的培養,提高廣大乾部貫徹執行政策的能力、掌握現代管理手段的能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自身發展的能力,為推動我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