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1日訊 綏芬河市發揮區位優勢,以沿邊開放為基本戰略,大力發展對俄邊境貿易,搭建商貿旅游、進出口加工、跨境投資合作三大產業體系,帶動農村和城市建設,推動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走出了一條以開放促開發的口岸城市發展之路。近日,該市與上海市浦東新區、山東省威海市、廣東省深圳市等18個地區被確定為全國改革開放30年典型地區。
改革開放30年,綏芬河市已經形成了『百年口岸、木業之都、數字城市、北方深圳』4大城市品牌。2000年到2004年連續5年被評為全國『百強縣』;2002年到2007年連續6年被評為全省『十強縣』,2003年起始終居於全省『十強縣』之首;2007年入選『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中小城市』和『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
近幾年,綏芬河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同時,經濟規模迅速擴張。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997萬元發展到2007年的505497萬元,增長506倍,年均遞增23.1%。2007年人均GDP達80935元,比1978年的560元增長144倍,年均遞增18.0%,連續5年居全省首位。
這個市1992年被國家批准為對俄過境口岸城市以來,充分發揮口岸優勢、政策優勢和境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完善口岸功能,拓展對俄經貿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進出口貿易額日趨攀昇。1987年開展進出口貿易,當年進出口貿易額只有415萬美元。經過20年的努力,截至2007年末,進出口貿易額已達463078萬美元,比1987年增長1115倍,年均遞增39.7%。口岸過貨量由1987年98萬噸發展到2007年950.95萬噸,20年的時間增長了近9倍。對外貿易的持續增長,同時也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到2007年末,旅游進出境人數達71.3萬人次,較1987年增長1246倍,年均遞增40.4%。
據了解,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3月中旬,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組成聯合調研組,歷時88天,召開座談會76次,就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下開拓成功發展之路問題到全國有關地區進行專題調研。在調研對象選擇上,經過認真綜合比較,調研組最後選擇了這18個地方為全國改革開放30年典型地區。這18個地方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發展成就都很突出,走出的發展路子也都有鮮明特色。18個地方中,有率先改革開放、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地區,有發揮後發優勢、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快速崛起的地區,有發揚艱苦奮斗精神、通過埋頭苦乾實現脫貧致富的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有突出重圍、實現經濟振興的老工業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