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一市民收藏全國各地公交車票、月票40餘年
2008-10-12 11:59:25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2日訊  在哈爾濱市香坊區王慶堂的家中,記者見到了他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收藏的五顏六色的公交月票。他收藏近40餘年,從集郵開始,到珍藏全國各地的公交車票,在這上百張的全國各地的公交車票及紀念票中,有30餘張珍貴的哈爾濱公交車月票卡和月票花,記者翻著這些月票,重溫了哈市公交的發展史。</p>

  花花綠綠的月票  很有意思

  據了解,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王慶堂喜歡上了收藏。在集郵的閑暇,他看到五顏六色的公交月票覺得很有意思,就將它們保存了下來。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哈爾濱結束了有軌電車時代,他同時也意識到了月票的意義,開始投入很大精力去收集各種公交月票。同時,也為哈爾濱上個世紀60年代至上個世紀80年代的公交車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見證。</p>

  王慶堂收藏的第一張月票是1974年1月發行的甲種硬紙月票,上面清晰地印著『哈市汽車專路月票』幾個字。月票的主人是個男子,當時票面上貼著的是一張黑白照片,照片旁邊貼著一張郵票大小的月票花,上面標注著『1974』、『壹』及『專路?4.00元』字樣。『我曾根據線索尋訪過這張月票的主人,今年他已是70歲的老人了。』說起尋寶的經歷,王慶堂說他跟這張月票特有緣,當初在舊貨市場『一見鍾情』,是他從別的藏友手裡花高價『奪』過來的。

  記者拿在手上進行了對比,發現上個世紀70年代的哈爾濱市公交月票與北京等城市的月票相比,樣式相對簡單,而且顏色也較單一,而且每年從1月份至12月份的版式是完全一樣的,不同的是顏色的區別。

  在王慶堂收藏的這30餘張哈爾濱公交車月票中,有電車和汽車、有軌和無軌、市區和郊區以及普通票和學生票之分。其中除了有軌電車由於出現得較早,票面是14×6厘米的長方形豎版月票之外,其餘的月票都是約10×6厘米大小的橫版紙質月票,上面標明了月票的種類、年份月份及票面價值,有的上面還貼著持有者的照片。其中上個世紀70年代的汽車月票上還貼有各種顏色的月票花。

據了解,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哈爾濱的公交月票在設計制作上開始講究起來,也更注意色彩的運用,有藝術特色了。如一張1983年1月的有軌和無軌電車通用月票上就是白底印著紅色的防洪紀念塔,旁邊是一些樹木的圖案,票面不再像以前一樣單一。

  防洪紀念塔成票面上的標志

  『我收藏的月票卡有上百張。或許每個有過求學、工作經歷的人都與月票有關,上學時的學生月票,參加工作後的職工月票,種類涉及市工、市學、郊職、郊學、專線、公用等十幾種。一張小小的月票,記錄了冰城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時也記錄了時代的變遷。』王慶堂說。

  在王慶堂收藏的這些月票上,絕大多數都貼著持有者的黑白照片,仔細看去,依稀可以感受到當年的社會風貌和生活氣息。在一張1975年1月份的帶『學』和『有』字樣的月票上,貼著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女孩照片。小女孩留著齊耳短發,頭頂上紮著一個『歪桃』小辮,身上穿著花襖,脖子上紮著圍巾,小女孩子的天真不禁讓人們留戀起那個純真的年代。

  在同一月份的另一張月票上是一張女子的照片,該女子留著兩條長辮子,額頭前留著劉海兒。另一張同一月份的是一張小伙子的照片,小伙子留著分頭,身著中山裝,一副少年老成的樣子。

  記者觀察到,公交月票照片上較年長一些的女子大都梳著兩條長辮子,男子則是分頭,看起來有點土氣,但這畢竟是一個年代的印記。一一看過這些公交月票上的照片,記者發現在上世紀70年代,人們拍的這些一寸相片,側身照的居多,不像現在的一寸相片,幾乎都是正坐著的。據了解,當時是比較流行側身照的,不論是一寸照,還是兩寸的。

  在王慶堂收藏的這些月票當中,有一張比普通名片略寬的公交月票紙卡上,用不太標准的字體標著『無軌專線月票』字樣,右上角是月票主人的黑白照片,票面上是哈爾濱市的標志性建築——防洪紀念塔圖案,中央空白處貼著一張郵票大小的月票花,上面有『壹』字及面值『3.85』的字樣。

  據了解,在老版的公交月票上,大多數都沒有圖案,有圖案的月票上幾乎印的都是各種版本的防洪紀念塔,也充分說明了防洪紀念塔在哈爾濱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每張月票都有一段故事

  收藏每張月票都有一段故事,這些故事隨著藏品也藏在王慶堂的心裡。一次在道外區舊物市場閑逛,他的目光被一張1975年的月票卡吸引了。心裡喜歡但不露聲色,要不會『驚』了賣主。他蹲下身,手裡漫不經心擺弄著幾張舊年歷,將這張月票卡夾在其中,他問多少錢?賣主說10元,他8元拿下。到了另外一個舊物市場,有人出150元想買,他搖頭:不賣!

  『玩收藏有時打的就是心理戰,越是喜歡的東西越不能露相。』在南崗有個擺地攤的小販無意間透露他家有幾張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月票,王慶堂聞訊後頂著大風趕到南崗。這是特別的月票,賣家開價上千,當時他兜裡就有300塊錢。眼看到手的藏品不能讓它再飛了,他跟賣主泡起『蘑菇』,最後賣主心一軟,只收了他280元錢,留出20元讓他打車回家。有『撿漏』的時候,也有看走眼的時候。當朋友說他買到假的藏品時,他嘿嘿一笑:就當繳學費了。『撿漏』不喜形於色,看走眼也不氣不惱,將收藏稱為『玩』,這就是一種樂趣,一種境界。  小小月票見證城市發展


 

  從第一張月票問世到現在,哈市的月票已經走過了56年。『解放後,使用月票的基本是工薪階層和中小學生,可在解放前其他城市的月票剛剛誕生時,它是權貴的象征,普通老百姓絕對買不起。』從一張張發黃的月票卡到現在色彩亮麗的公交IC卡,小小的月票無聲地訴說著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哈爾濱市公交月票的出現,比最早使用公交月票的上海整整遲了44年。1952年哈爾濱有軌電車公司首次發行月票,當時價格為每月2.4元,由此翻開了哈爾濱公交車月票的第一頁歷史。當時的公交車主要是電車,乘客多是收入比較高的市民。

  據哈爾濱市交通局公交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介紹,1958年,哈爾濱市集資400萬元興建了哈市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當年12月31日正式通車,全程長6.14公裡,配車4臺。1966年4月,104路無軌電車運營開始,最初該線路的起點和終點為博物館——太平橋。由於城區的擴大和居民出行數量的增加,幾年後,該線路的起點先後延長到了電表廠、電影機廠。2001年,104路取消無軌電車,整條線路全部變成了汽車,起點也延長到了新中新集團。到了1989年,哈市無軌電車發展到9條線路,營運線路93.7公裡。1990年,哈爾濱市無軌電車陸續被汽車取代。1983年,哈市第一條聯運車51路開始運營。

  記者注意到,從公交月票面值上看,無軌電車的票價比有軌電車貴一些,如1975年無軌62路、63路的月票全額為3.50元,學生票為2.00元,而有軌71路、72路的票價則是2.00元,學生票為1.50元。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3.5元一張的月票價格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月工資的十分之一,一般人仍是買不起。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月票價格雖然有所上漲,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月票開始慢慢地進入尋常百姓家。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無軌電車月票價格為27.5元,汽車月票價格為33元,雖然票價比當年翻了十幾番,但對於市民們來說已是很普通的日常用品了,從這一點上也充分體現了哈爾濱這座城市經濟和社會的迅猛發展。

  哈市實行月票乘車制度是從上世紀的50年代開始,在2007年3月份前哈市月票持有者在5萬人左右。這些公交車月票分學生、通用、專線和郊區月票。從2007年6月份開始,伴隨了哈爾濱半個多世紀的公交車月票退出歷史舞臺,公交IC卡取而代之。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