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爾濱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備忘錄:在烈火中涅槃
2008-10-16 09:13:5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王作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北糧南調。

  東北網10月16日訊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畢竟是一個古老的美好神話。而哈爾濱市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讓我們看到了在改革的烈焰中浴火重生的現實。當眾多的人們將目光鎖定在中國農村改革三十年的成就上時,我們同樣為這一重大改革所派生的改革成功而歡欣鼓舞。因為,改革,絕不僅僅發生在廣袤的原野。

A、30年前,中國農村的那場重大歷史變革與糧食有關,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數以億計的人口不再餓肚子。當然,改革,絕不僅僅發生在廣袤的原野

  30年前,當中國農村改革的發祥地安徽小崗村的20位村民含淚按下了分田的手印時,他們的要求無非是從此能吃上飽飯。

  中國的改革,與糧食有關。

  關於中國,居心叵測的西方人曾經有兩大預言:其一是中國要在第三第四代人身上發生『和平演變』;其二,到二十世紀以後,中國的糧食無法養活中國的十數億人口。歷史的演進,重大的歷史變革,讓西方人的預言徹底破滅了。是中國的農村改革,讓這些謠言不攻自破的。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排著長長的隊伍,拿著各種顏色的糧食購買證,眼巴巴地期望能領到幾斤大米與白面,這是多少人曾經永遠無法消失的記憶。一顆小小的糧食粒兒,這一維系著人類生存的不可替代的特殊物質,同樣維系著政權的是否穩固;維系著社會的是否安寧;維系著經濟是否發展。建國30年居然老百姓吃不上飽飯,不能不讓人沈重地思索,這是不是一個應該解決的體制問題?一個符合民心的簡單規定,即把集體的土地分給農民經營,無非來個約法三章: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建國三十多年,農民的臉上再度露出了喜悅之情,他們用歡呼與汗水,用倉滿囤流的美麗圖景,宣告著中國農村改革無與倫比的成功。

  1993年,在中國農村改革進行了15年之後,哈爾濱的糧油購銷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其顯著的標志是逐步放開糧油銷售市場。從年初開始,除軍糧外,其他用糧一律取消平價供應,實行市場調節和市場價格,工商行業用糧自行解決。使用了數十年的全國通用糧票和黑龍江省地方糧票停止流通使用。社會連鎖超市和倉買店開始經營成品糧油。盡管當時的糧食完全可以達到自給自足,但是由於市場上的糧油供應趨緊,價格上浮,一些市民試圖囤積居奇,逐漸出現了搶購之風。為了平抑糧價穩定市場,哈爾濱市糧食局又恢復了部分國有糧店供應,實行定價銷售執行最高限價。全市當時有各類糧食批發企業4500家。

  農村改革,波及了城市。仍然是那小小的一顆糧食,引發了無可避免的城市改革。1998年1月開始,哈爾濱市城鎮居民口糧食用油取消定量,取消了『城鎮居民糧油供應證』,實行了44年的糧油計劃供應宣告真正結束。到了2004年秋糧上市之後,國務院下發了《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宣布糧食收購市場和價格徹底全面放開。

  仍然是那一顆小小的糧食粒兒,引發了諸多領域的體制改革。農業的連年豐收,成千上萬的農民走進了市場,成千上萬噸糧食流入了市場。作為掌控了糧食購銷市場數十年的糧食部門,成千上萬的人員究竟向何處去?

  暴風雨即將來臨,一場無可避免的改革即將開始。


 

  B、任何行業的改革瓶頸似乎都是人的問題,而奇跡同樣也是人創造的。古老的鳳凰涅槃故事,正在痛苦的現代中開始上演

  糧食行業,一個曾經多麼令人艷羡的地方,一個多麼令人神往的地方,一個多麼令人感到榮耀的地方。因為,那裡掌管著人類生存最寶貴的物質財富。同樣,這裡也成了近親繁殖的溫床。一家中甚至有幾口乃至十幾口在這裡繁衍生息,而且世代連綿。

  這是一個落後的體系,這是一個落伍的體制,這是一個計劃經濟哺育的畸形兒。當千家萬戶的市民不再拿著口袋和飯盆等待這裡的『統購統銷』,這裡的人們一夜之間忽然變得手足無措。

  那時的哈爾濱糧食系統,共有職工6萬餘人。長期的糧食計劃經濟,使這裡的人們習慣了按政策辦、吃政策飯,思想不解放、經營機制不靈活等一系列落後體制的特征。只懂得等靠要,從來就不存在『經營』的意識。就像一個破舊而龐大的火車頭,無法與風起雲湧的市場經濟體制接軌。鐵飯碗現在徹底打碎了,人們將怎樣生存?路往哪裡走?人往何處去?錢從哪裡來?自古華山一條路,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哈爾濱的糧食系統也沒有第二條路好走,只有改革纔是唯一的出路。然而,砸碎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簡直難於上青天。舊的體制留下了『老人、老糧、老賬』,而更可怕的則是舊體制留下的老觀念。而從一個風光無限的國營職工,捧著多年安穩的計劃經濟飯碗的社會人,演變成一個沒了各種級別頭銜的自然人,或者下崗,或者重新返聘,建立新型的勞動關系,令一些人根本無法接受。但是,『不改會不會有出路』?『不改會不會有活路』?

  在痛苦的振蕩中,人們在悲傷而理性地思索。

  經過了一場有關命運抉擇的大討論,人們清醒了,市場經濟不會同情弱者,只有改革纔能拯救自己。一時間,領導帶頭,黨員乾部帶頭,引領著群眾忍著劇痛,告別舊的傳統桎梏,向往著美好的明天。香坊飼料公司的18位黨員重新宣誓:退出國有我們先退!何時何處需要我們我們則義無反顧!這高尚的義舉,關鍵時刻,表現了共產黨員的階級先進性。消息傳出,群情激奮,二次革命的豪情深入人心。班子成員與中層乾部,凡是涉及自己家屬或親屬的,都表現出了高風亮節,帶頭退了下來。勇敢地面對,冷靜地面對,科學地處理,使改革在健康的軌道運行。

  近於悲壯的改革,給人們賦予了從未有過的精神財富: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必須完成置於死地而後生的鳳凰浴火涅槃!

  C、不破不立,這是革故鼎新顛撲不破的真理,而科學性的前瞻發展戰略,是改革的靈魂,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山雨欲來風滿樓。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微妙變化和農村改革發生的變化,已經波及到糧食流通體制。

  早在2003年,糧食流通領域的改革已經初露端倪,而且勢在必行。哈爾濱糧食局領導未雨綢繆,高屋建瓴打出七大戰略,為未來的改革畫出了宏偉藍圖:一是實施資產重組戰略,推進國有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綜合發展能力;二是實施糧食產業化經營戰略,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推動糧食經濟快速發展;三是實施糧食批發市場發展戰略,加快構築流通平臺,進一步提高現代糧食流通業的水平;四是實施糧食購銷主動出擊戰略,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渠道作用,進一步搞活糧食流通;五是實施糧食信息化服務戰略,切實轉變職能,進一步加強對社會糧食流通的管理;六是實施以人為本戰略,加強班子隊伍建設,為開創糧食工作新局面提供堅實的保障;七是實施銀企共建共榮戰略,加強合作,實施雙贏。在改革之初,這些極具前瞻性的發展戰略,為後來取得改革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發展方向,具有決定性作用。只有戰略家的目光與胸懷,纔能指揮若定,步步為營,最終大獲全勝。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各部門的鼎力支持,市裡主要領導和主管領導都十分關注。企業的乾部職工不斷解放思想,勇於探索企業體制與機制的創新,思想觀念與經營管理方式發生了可喜的『五個轉變』。一是由國有獨家經營理念向糧食市場主體多元理念轉變,增強了市場競爭意識;二是由『大手』、『大腳』、『大鍋飯』向成本管理、質量管理、競爭上崗管理轉變,提昇了企業員工素質和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三是改變懶、散、靠狀態,向企業激勵機制轉變,強化了經營業績考核,增加了經營機制的活力;四是企業由『家長式』管理向民主管理轉變,提高了企業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和費用管理的透明度;五是由傳統坐商、坐收經營方式向自主創新經營方式轉變,企業創新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中,破解了困擾糧食企業發展的『三老』難題。老糧、老賬、老人的『三老』問題是國有糧食企業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沈淀下來的歷史難題,它使企業背上了沈重的包袱。這是改革的關鍵點,這個包袱甩不掉,根本就無法輕裝上陣,經歷了痛苦的革故鼎新過程,就會功虧一簣。為此,只有下大功夫、花大力氣給企業解難題、卸包袱,纔能推動企業輕裝上陣,抓經濟、促發展。一是妥善解決『老人』問題。近幾年,抓住全省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國家實施『並軌』試點等機遇,全市糧食企業與職工解除勞動關系並妥善安置42176人,為職工補繳『三險』3372萬元,解決內債13380萬元。通過國家、省、地方政府補貼和企業資產變現等方式籌措改革資金34009萬元,解決了職工安置資金的難題。二是妥善解決『老糧』問題。截止2007年末,哈爾濱市采取拍賣、分批銷售、出口的辦法逐步解決庫存『老糧』470萬噸,佔『老糧』總數的98.8%。同時,落實了庫存『老糧』保管費和銀行利息補貼政策,落實了銷售庫存『老糧』價差虧損補貼政策,使『老糧』問題得以解決。三是妥善解決『老賬』問題。哈爾濱市經過國家幾次審核認定的政策性財務掛賬合計102億元,通過國家財政統一籌集資金補償處理和剝離到糧食主管部門統一掛賬,共處理94億元,佔政策性掛賬總數的92.2%。對附營企業的債務,通過企業承債式改制,17戶改制為股份制企業淨承擔原國有糧食企業債務21431萬元,有效地解決了『老賬』問題。

  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中,推動了產權制度的創新。糧食經濟體制改革,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哈爾濱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逐漸加快了產權制度改革的進程。全市通過股份制、公司制改造、並購轉讓、整體出售等方式改制企業,建立了以法人治理結構為主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了體制與機制的創新。

  不破不立,這是革故鼎新顛撲不破的真理,而科學性的前瞻發展戰略,是改革的靈魂,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而以人為本,則是改革的出發點與歸宿點。

  D、破繭化蝶必將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當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能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顯示自身的價值

  一次歷史性的空前振蕩,實現了一次破繭化蝶的痛苦過程。痛定思痛,人們終於懂得了一個真理,為什麼古來哀兵必勝?因為,命運,原本就在你自己的手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改制以後的哈爾濱糧食系統,以全新的面貌與機制示人,從而回答了『路該怎麼走,制往哪裡轉,錢從何處來,人往何處去』的改革命題。『購銷市場化,產權多元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在改革、穩定、發展的路上,確立了一條自我發展與農民增收的產業化發展之路。他們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作出了一篇『共建天下糧倉,共用天下市場』的大文章。

  充分利用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儲存、加工、設施等資產資源優勢和網絡信息優勢,整合資產,培育了哈哈木蘭、五常綠風、阿城金都、延壽亮珠等一批省級龍頭企業。以糧食龍頭企業為依托引領糧食企業規模化經營。二是加強了優質糧源基地建設。積極創新『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產業化模式,開展以訂單種植為切入點的糧食訂單收購,如浙江、江蘇等省的企業集團及國外新加坡益海集團分別在延壽、五常等地投資建優質水稻基地,並進行訂單收購;引導農民種植優良品種,為糧油加工龍頭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優質糧源,提高糧油產品附加值和規模效益。真正讓生產與銷售、田間地頭與市場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產、購、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鏈,並組建龍頭企業13戶。2007年建立糧源基地面積360萬畝,聯系種糧農戶38.4萬戶,收購訂單32.9萬份,約定收購量163.5萬噸,糧源基地面積、收購訂單、約定收購量平均年增長分別為12.5%、10%、12.3%。

  糧食購銷市場化已經形成了新格局,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是發展購銷主體多元化。目前,全市已取得糧食收購資格的糧食經營者1524戶,其中國有企業190戶,民營企業709戶,個體工商業戶625戶。非國有糧食經營者佔總數的87.5%,社會多渠道購銷糧食佔購銷總量的40%,2007年購銷量達815.8萬噸。二是發展糧食流通市場體系。規范集貿糧食交易市場,完善糧食批發市場。全市已發展糧食批發交易市場11個,年糧食平均交易量150萬噸左右,2007年達246萬噸,佔全市商品糧的37.8%。形成了以香坊金谷糧食批發市場為中心的市場體系,其布局合理,輻射周邊縣(區、市)。在市場體系建設上,統一規劃,納入政府項目,市場運作,因地制宜,分期實施。僅哈爾濱香坊糧食物流中心計劃投資1.6億元,到2007年末已投資9211萬元。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哈爾濱市一個重要的糧食物流節點和糧食集散地。三是發展糧食購銷網絡。不斷的發展與壯大糧食經紀人隊伍,經過培訓的3000多名糧食經紀人已經活躍在農村糧食產地與購銷企業之間,在糧食流通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了給供需雙方提供品種、價格、產量等相關情況,建立了市級糧食信息平臺和糧食行業協會網站,及時發布糧食經濟信息。


 

  糧食購銷市場化的發展,可謂一石二鳥,來源於市場,服務於『三農』,既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又促進了企業增效。

  2006年,哈爾濱市33戶糧油鹽加工企業向社會鄭重承諾,保證生產讓市民放心食用的放心糧油鹽,實行質量追溯和退市招回制度,這是哈爾濱市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對社會的又一貢獻。他們采用宏觀調控職能,保證市場安全。發揮放心品牌效應,融入產銷合作體系。改革5年來,共評審放心糧油銷售店36家,放心糧油產品89個,放心糧油鹽批發企業23家。當這些店面和企業掛上令市民和農民放心的招牌時,哈爾濱市糧食局的領導們的內心十分欣慰。在人們驚呼『現在到底什麼還能吃』的道德缺失的時節,哈爾濱糧食系統探索和推進放心糧油工程,體現了高度的為人民健康負責的社會責任感。在『非典』期間,出現了搶購糧食、食鹽風,糧食部門馬上采取措施,保證了市場穩定。今年3月豆油價格發生波動之際,哈爾濱市及時向市場投放儲備豆油,平抑了油價,穩定了市場。並強化糧食預警和應急能力。制定了《哈爾濱市重大突發事件糧食應急預案》,落實應急加工企業13戶,供應網絡17個,信息采集點24個,設專人負責監控糧油市場,定期上報市場行情動態。糧食流通體制循序漸進的深化改革,使哈爾濱市糧食經濟工作局面日新月異,煥然一新。近幾年,哈爾濱市糧食局先後獲得了全國糧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先進單位、全省糧食統計工作先進單位、市社會宣傳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市扶貧幫鄉工作先進集體等二十餘項榮譽稱號。

  背水一戰,死而重生,完成了一次悲壯的浴火涅槃。在中國改革取得成功的大歷史背景下,哈爾濱糧食系統順應歷史潮流,勇於改革,改出了一條求生之路,改出了一條發展之路,改出了一條輝煌之路。在重大的歷史抉擇面前,成功,永遠屬於那些不懈努力與開拓進取的人們。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