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龍江省召開縣域經濟座談會 吉炳軒主持並講話
2008-10-23 09:55:3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焦明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3日訊 『力爭用3到5年的時間,使全省縣域經濟佔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50%以上』,這是全省縣域經濟座談會提出的發展目標。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22日,在哈爾濱召開了全省縣域經濟座談會。會議分析了發展縣域經濟面臨的形勢和問題,探討了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和措施。省委書記吉炳軒主持會議並作總結講話,省長栗戰書出席會議並講話,省領導杜家毫、劉國中、呂維峰等出席會議。

  在座談會上,賓縣、綏芬河、依安、杜爾伯特、同江、集賢、嫩江、明水等8個縣(市)作了重點發言,交流了發展縣域經濟的做法和經驗。有的把引商聚企、厚植財源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不斷提昇招商引資地位;有的立足國際視野,不斷完善外向型經濟布局;有的著眼工農一體發展,構建工業主導型產業格局;有的以項目拉動為重點,准確定位,全力推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有的充分依托口岸、地緣優勢,打開放牌,走特色路;有的發揮資源優勢,打造產業強勢,積極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有的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產業層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有的推進外向化帶動工業化戰略昇級,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縣域經濟作為全省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全省更好更快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吉炳軒同志在講話中強調,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迫切需要。從全國形勢看,縣域經濟目前已經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橕,而我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還很弱,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盡管這幾年發展速度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但由於歷史基礎太差,總體上發展滯後,仍然是薄弱環節。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差距也主要在農村。縣域經濟涵蓋了『三農』發展的諸多方面,要推動農業和農村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並切實抓好縣域經濟的發展。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縣域經濟發展不起來,這個統籌、那個統籌,就統統難以籌到。只有盡快把縣域經濟搞上去,纔有能力增加對縣域各項社會事業和公共建設的投入,纔能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公共資源分配均等,纔能早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同時要看到,我省的土地、礦產、森林、水利、生態、物產、外貿等資源優勢主要分布在縣(市),發展縣域經濟,纔能更好地把豐厚有利的資源優勢發揮好、利用好,搞好資源深度開發和加工,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吉炳軒強調,要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來思考我們的縣域經濟發展。認真總結成功經驗,根據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進一步理清縣域經濟的發展思路,制定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動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切實鞏固農業基礎

  要加快發展優質糧食生產,確保千億斤糧食工程目標如期實現。堅持走優化結構、提高單產、改善品質、降低成本、轉化增值的發展路子,努力提高糧食產業的經濟效益,盡快把糧食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下力抓好奶牛、肉牛、生豬、蛋雞等畜禽規模化、規范化和集約化養殖,努力提高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加強乳制品、肉制品等畜牧業基地建設,盡快把畜牧養殖業培育成推動我省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綠色特色產業,努力把綠色食品產業和特色種養業做大做強。盡快擴大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加強監管,保證質量,創出知名品牌,擴大市場份額。

  全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要堅持工業化發展的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圍繞農業上工業,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度加工業、系列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形成產業化。盡快培育出一批加工規模大、產品系列化、品牌叫得響、市場佔有率高的大型龍頭企業。圍繞能源礦產優勢大力發展精深加工企業,建立礦產加工產業體系,構建新的經濟發展格局。圍繞主導產業和核心企業大力發展企業集群,進行整體開發,發揮規模效應。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引進和發展新產業,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尋找新的工業門路,培育新的主導產業。

  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要對縣域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總體規劃,采取財政投入、招商引資、市場融資、社會力量支持等多種途徑,有重點有步驟地加快建設。突出抓好開發區、園區、工業集中區及口岸基礎設施建設,集中財力重點投入,盡快改善縣域投資環境。以實施千億斤糧食工程為契機全面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把農業基礎設施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盡力構建城鄉通達的公路交通網絡。全面啟動『康居工程』,推進農民住房磚瓦化。要全面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清潔能源工程,淨化農村環境,不斷提高學校、醫院、綜合文化站等公共設施建設水平。


  努力加快城鎮化步伐

  要把縣城和中心鎮作為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不斷增強輻射、帶動作用。搞好城鎮建設規劃,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工業帶動、資源開發、商貿流通、旅游度假等特色突出、各具優勢、設施良好、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的小城鎮群體,構築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重點的新型城鎮體系。強化城鎮產業支橕,引導鼓勵各類企業向縣城和重點中心城鎮集中,形成城鄉統籌、產業互動的格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服務業,建設一批有特色的區域性中心市場和全國知名的專業市場。多方籌措城鎮建設資金,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為城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全力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各縣(市)要堅持區域一體化發展原則,創新合作共建機制,加強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業互融、市場共興。要搞好與墾區、油區、礦區、林區的合作共建。加強在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化、科技服務、旅游開發、城鎮建設、社會事業等方面的相互合作,促進區域經濟加快發展。

  不斷深化體制改革

  要認真搞好縣域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改革,推進縣鄉機構改革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通過改革創新,加快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制度。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和社會管理。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增加對縣的一般性轉移支付、促進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增強縣域經濟活力和實力。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財政體制改革,優先將農業大縣納入改革范圍,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體制。發揮好大中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依法賦予經濟發展快、人口吸納能力強的小城鎮相應行政管理權限,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互促共進機制。

  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帶動縣域經濟的大發展

  吉炳軒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帶動縣域經濟的大發展。進一步破除乾等死靠、不思進取的思想觀念,樹立思謀發展、勇於創業、敢創大業、不甘人後、爭當先進的思想觀念。進一步破除消極畏難情緒、無所作為思想,樹立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觀念。進一步破除小富即安、小進則滿的思想,樹立搶抓機遇、跨越發展的觀念。要加大工作力度。從省到市到縣都要建立起抓發展、促落實的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協調有序、高效運轉、整體推進的發展局面。要優化發展環境。切實加強縣(市)和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和乾部隊伍建設,提高廣大乾部做好群眾工作、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為發展縣域經濟提供有力保證。始終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標准,選准用好縣(市)、鄉、村三級領導乾部,把廣大乾部的積極性保護好、調動好、發揮好,形成有利於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乾部導向。要堅持用『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標准選人用人,堅決打破論資排輩、因人設崗、平衡照顧等不利於加快發展的做法,看政績用乾部,憑本事擔重任。

  千層高樓,起於壘土,事情都是一點一點乾起來的,只要有決心、有信心、有恆心,別人能辦得到的事情,我們也應該能辦得到。吉炳軒最後希望大家都有點壓力,有點動力,有點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不要妄自菲薄,而是要拉開架勢,撲下身子,一步一個腳印地去乾,下決心把縣域經濟搞上去。

  栗戰書在講話中強調,要充分認識縣域發展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發展縣域經濟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和任務,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抓住機遇,強化措施,努力實現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要培育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增強產業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的帶動能力。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力搞好項目建設。進一步壯大龍頭企業,提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形成縣域經濟發展合力。要推進體制機制完善創新,促進各種要素向縣域流動。要在簡政放權上下功夫,大力開展合作共建,建立健全幫扶機制。要抓好城鎮建設,提高城鎮化水平。搞好縣城的產業規劃和布局,以『三供三治』為重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要搞好縣城的資產經營,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積極營造全民創業的濃厚氛圍。放寬扶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搞好民營經濟產業引導,分類指導民營經濟發展,推動民營經濟提檔昇級。

  副省長呂維峰在講話時說,經過多年的努力,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按照更好更快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較多制約因素,縣域間發展不平衡,發展環境不優,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資金投入不足,政策落實不到位等。他指出,要緊緊抓住當前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有利機遇,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堅定信心,加大力度,通過幾年的努力,力爭使全省縣域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稅收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有較大提高,主導產業和大項目建設有重大突破。

  省直有關單位負責人和部分縣(市)委書記出席座談會。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