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解讀養殖戰略規劃:1000萬噸奶『份量』能有多重
2008-10-24 16:35:0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4日訊 沒有畜牧業的農業是不完整的農業,沒有發達畜牧業的農業不是現代農業。

  奶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地區畜牧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奶業是節糧、經濟、高效型產業,加快奶業發展,是新時期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對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二、三產業,推進國家『菜籃子』工程建設,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黑龍江省千萬噸奶戰略工程規劃》的出臺,必將加快黑龍江省奶業現代化步伐,優化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對於實現黑龍江省現有資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提高農民收入和食品安全水平,大幅提昇黑龍江省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和國際競爭力,推動黑龍江省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實現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千萬噸奶戰略口訣

  規模帶動,提質增效;

  市場引導,龍頭牽動;

  突出重點,區域推進;

  科技支橕,突出效益;

  完善體系,安全發展;

  多元投入,重點扶持。

  根據2002年《黑龍江省奶業振興計劃》中『一區兩帶』布局,選擇哈爾濱郊區、齊齊哈爾郊區、大慶郊區、牡丹江郊區、佳木斯郊區、雙鴨山郊區、克東、杜蒙、富裕、肇東、安達、雙城、呼蘭、蘿北、湯原、尚志、密山、阿城、肇州、北安、甘南、泰來、龍江、鐵力、五常、海倫、青岡、林甸、訥河、明水、肇源、克山、依安、虎林等34個奶業發展重點市(縣)及農墾、森工總局等地,加快優勢區標准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

  效益分析

  通過5年的持續發展,確保黑龍江省奶業總量擴增、水平提高、質量改善和競爭力增強;實現生產方式、增長方式和組織方式轉變;在全國率先完成現代化改造,為最終建成主導產業、實現畜牧業現代化,黑龍江省由糧食大省向食品工業大省轉變奠定堅實基礎。


 

  1、奶牛存欄320萬頭,年均遞增12.1%;

  2、奶牛單產超過6噸;

  3、奶產量達到1000萬噸,年均遞增16.1%;

  4、實現奶牛養殖業產值315億元;

  5、農村居民人均奶業純收入達到300元以上;

  6、乳品加工業產值達到600億元,利稅37億元以上;

  7、直接轉化糧食33億公斤,其中轉化玉米16億公斤,實現轉化增值16億元。

  黑龍江省發展奶業優勢獨特

  黑龍江省發展奶業具有獨特的地域優勢和優越的資源條件。黑龍江省與荷蘭、丹麥及日本北海道等奶牛發達國家和地區同處於世界玉米帶和奶牛帶,面積遼闊,氣候冷涼,生物多樣性強。黑龍江省擁有6500萬畝草原,年產飼草800多萬噸;擁有1.7億畝耕地,預計2012年年產糧食將超過千億斤,農副產品數量大、質量好、成本低,可為奶業提供大量優質飼草飼料。黑龍江省還有944.3萬農村勞動力,加上危困行業和城鎮失業人員,每年需要轉移的勞動力達500萬之多,這為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奶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目前,黑龍江省已為奶業發展打下雄厚的基礎。到2007年末,全省奶牛存欄達181萬頭,牛奶產量474萬噸,牛奶產量位於全國第2位。初步形成了以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農墾為主的『一區兩帶』奶牛基地集群。此外,鮮奶加工能力超前於鮮奶生產能力一直是黑龍江省奶業發展的優勢。目前全省擁有乳品加工企業74家,包括雀巢、光明、伊利、蒙牛、完達山等一些國內外馳名品牌,日處理鮮奶能力達1.9萬噸。

  多渠道落實資金295億元

  政府投入21.37億元,銀行貸款159.10億元,養殖戶自籌114.57億元

  據初步測算,完成奶牛良種工程、奶牛生產基地建設工程、飼草飼料工程、奶牛養殖場糞便資源化處理工程等四大建設任務共需投入資金295.04億元。這些資金將來自5個渠道,即申請國家投資10.07億元,省級財政投入6.58億元,市縣投入4.72億元,銀行貸款159.10億元,養殖戶自籌114.57億元。

  這四個工程完成後,其效益也相當可觀。奶業良種工程建成後,全省奶業良種化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奶牛繁育體系更加完備,將具備自主培育種畜能力;奶牛生產基地建設工程完成後,新入場的奶牛將達90.05萬頭,年產鮮奶量達到378.21萬噸,黑龍江省奶牛規模化養殖水平超過70%,黑龍江省奶業將繼續處於全國領先地位;飼草飼料工程的建成,將使黑龍江省人工種草、草原改良、圍欄封育草原總面積1980萬畝,平均畝增產80公斤,年可新增牧草158.4萬噸。每噸飼草按450元計算,年可直接增加經濟效益7.1億元,通過畜牧業轉化增值達24億元。同時,每年將增加40萬畝青貯玉米、140萬噸青貯飼料量。按每噸250元計算,可增加收入52.50億元;奶牛養殖場糞便資源化處理工程建成後,能夠有效地解決奶牛養殖業向規模化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預計每年可處理奶牛糞便90萬噸以上,可生產生物有機肥55萬噸,進而實現55萬畝耕地增產10%目標。

  奶牛將成為農民的『鐵杆莊稼』

  奶業是加快食品工業大省建設、推動黑龍江省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通過發展以奶牛養殖為主的畜牧業生產,可以帶動種植業和相關產業發展,推動食品加工業快速發展。做大做強龍江優質牛奶地域品牌,打造幾個年創產值百億以上的龍頭企業,將有望實現龍江品牌振興,對推廣黑龍江省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具有重要意義。

  奶業又是安置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最佳渠道。大力發展畜牧業可以就地安置富餘勞動力,從根本上解決從土地流轉出來的大量農民從業問題的需要。到2012年,全省奶牛產業將安置富餘勞動力5.5萬人,農民奶業人均純收入將達到323元。同時還可以利用黑龍江省種植業資源優勢發展規模化奶牛養殖,再依托規模化養殖優勢有效利用生物有機肥發展種植業,為養殖業繼續提供優質原料,可實現糧多、奶多、肥多的生態循環之路。

發展奶業將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預計到2012年,全省乳制品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將達到1100萬噸,年產值將達到600億元,利稅超過37億元,雀巢、伊利、光明、飛鶴等乳品企業將成為當地財政收入的支柱。在奶業主產區,奶業收入將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奶牛養殖業產值將達到315億元,奶牛養殖戶純收入將達到58億元,奶牛將成為農民的『鐵杆莊稼』。

  

  五年建設四大重點工程

  通過良種工程建設,加快標准化優良奶牛品種的培育、引進、擴繁和普及步伐。5年將進口荷斯坦種公牛350頭,選育後備公牛690頭,選育高產奶牛群規模達到3.5萬頭,選育育種核心群規模達到8000頭。將建立一個功能完善、測定能力達到30萬頭的省級測定中心;建立四個市(地級)DHI測定中心,測定能力分別達到5萬頭。全省DHI測定能力達到50萬頭。

  扶持和引導廣大農戶改變兼營兼業習慣,逐步向專業化飼養方向轉變,重點發展專業養殖大戶、規模化牧場和規范化小區。特別扶持建設股份制牧場和規范化小區,在用地、規劃、技術、信息和銷售等方面給予指導和服務支橕龍頭企業發展。5年中,共建規模化奶牛養殖場2279個。其中建設存欄5000頭和10000頭的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各10個。到2012年,全省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到70%,基本實現由分散飼養向集約養殖的轉變。

  走草原改良、人工種草、專用飼料開發、秸稈利用四輪驅動的路子,加快飼草飼料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和工業化等"四化"進程。到2012年,累計新建人工草原450萬畝,改良草原650萬畝,草原圍欄880萬畝。全省青貯種植面積由目前的280萬畝增加到480萬畝,單產由每畝3.5噸提高到4噸,青貯總產量由980萬噸提高到1920萬噸;實現成母牛年飼喂青貯由3.5噸提高到6.5噸。並通過飼草飼料工程建設,實現草原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草原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的總目標。

  在奶業重點地區選擇符合標准的新建或原有規模化奶牛養殖小區500處,進行糞便資源化處理工程建設。規模化養殖場(區)內采取糞尿分開處理工藝,糞便人工清理,尿液和污水管道排放。同時,通過生產有機肥料、沼氣和糞磚等方式使奶牛養殖場的養殖廢棄物得到綜合利用。通過奶牛養殖場糞便資源化處理工程實施帶動,力爭使奶牛養殖零排放、無公害、資源化利用比率由目前的25%提高到50%以上。

  區域布局

  多舉措保障讓養殖風險到最低

  發展奶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近年來,國家和黑龍江省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奶業的政策法規,對扶持奶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奶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將面臨疫病、市場和食品安全等風險因素。那麼,在實施規劃的過程中又將如何規避這些風險呢?

  層層加強防控措施,減少疫病風險

  奶牛養殖業最大的風險莫過於疫病的風險。由於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奶牛的外引,使奶牛疾病越來越復雜,特別是一些病原不斷發生變異,其毒力、癥狀、病變都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疾病以並發癥或混合感染存在,有的呈現非典型癥狀,給診斷和防治帶來困難。而且飼養密度的增加,也加大了感染病原菌的風險。此外,由於用藥不規范,造成病原菌產生較強的耐藥性,為奶牛疫病的治療帶來困難。奶牛長途販運極易造成疫情傳播擴散,是控制疫情的又一難點。

  規劃要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層層落實防控責任制,確保動物疫病疫情穩定;做好應急預案,確保重大動物疫情處置的組織准備、人員准備、資金准備和物資准備『四個到位』,提高對疫情的控制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實施免疫與撲殺相結合的防控政策,提高免疫密度;繼續執行國家和省裡的疫病撲殺補償政策;強化疫情監測,防止疫情的擴散蔓延。黑龍江省正在實施『黑龍江省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建設項目』,項目完成後,將加強黑龍江省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國家在黑龍江省已經設立了40個國家動物疫情監測站和邊境動物疫情測報站。


 

  為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黑龍江省正改革和完善獸醫管理體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技術支持三類獸醫工作機構,改革鄉鎮畜牧獸醫站,逐步建立官方獸醫制度和職業獸醫制度。

  建立原料奶價格形成機制,降低市場風險

  當前,我國奶業的產業化發展非常迅速,但由於我國奶業沒有現成的市場,只有潛力市場和虛擬市場,因而造成奶類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脫節,乳制品市場加工波動比較頻繁,從而對奶牛養殖業造成傷害。奶牛發展的市場風險主要表現在價格波動上。

  目前,黑龍江省已初步建立了原料奶價格形成機制,由省奶業協會定期發布全省原料奶收購指導價,各地紛紛籌建價格協調委員會,阿城、肇源等22個縣市已經成立價格協調委員會。今後,將專門成立鮮奶稽查大隊或檢查組,開展奶源市場的清理整頓工作。在全省強制推廣執行鮮奶收購合同文本,抑制收奶環節的違法違規行為。同時加大對奶牛養殖的補貼力度、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險制度、支持建設標准化奶牛養殖小區、加強對奶牛養殖農戶的信貸支持、對青、黃貯飼料進行補貼等。

  推行畜牧業標准化生產,從源頭上確保食品安全

  由於黑龍江省奶牛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牛奶質量難以控制,存在牛奶細菌數超標、摻雜使假等問題。

  為此,黑龍江省將加大對投入品的監督檢查力度,確保投入品安全。將加強獸藥、飼料標簽專項檢查、打擊假冒飼料銷售行為。同時加強獸藥、飼料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加大執法力度,加強例行抽檢工作,確保原料奶安全;大力推行畜牧業標准化生產,開展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逐步建立可追溯體系,從源頭上確保全省畜產品安全,建立長效機制。

  奶業合作組織維護奶農權益

  相關配套措施力保規劃順利實現

  為順利完成各項目標和任務,黑龍江省將加強奶業合作社、奶業協會和專業服務組織建設,把分散的奶農通過各種形式組織起來,打破奶業產業鏈內不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使之能夠與企業建立平等的利益對接關系,使奶農獲得獨立的市場地位和公平的市場交易話語權。

  依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把奶農組織起來,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盡快發展成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並在市場競爭中能夠參與市場談判和利益分配的實體組織。並通過奶業產業化建設,推進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疫病防治、統一投入品供應、統一產品銷售、統一經營管理的運行模式。積極探索『企業+奶農合作社+農戶』、『企業+奶農協會+農戶』等利益對接形式,通過訂立購銷及服務合同,完善一體化鏈條,保護奶農利益,推進產業化、一體化的發展。

  同時,黑龍江省還將出臺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國家和省現有的支持奶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整合現有支農資金,集中支持奶業發展。采取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融資為輔的多元投入辦法,籌集更多的發展建設資金,重點向奶業傾斜。重點發展地區建立奶業發展專項資金,用於奶業規模化、標准化和產業化建設等,並對各項支農資金實行捆綁使用。政府控股的鑫正擔保公司積極開展養殖場建設的貸款擔保業務,創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做好《黑龍江省奶業條例》、《黑龍江省草原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工作,加速依法治牧、治奶進程;依法強化對飼料獸藥、畜禽及畜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檢測;做好奶牛政策性保險試點,通過政策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的辦法,提高奶農發展奶業生產的保障水平;整頓原奶市場和乳制品市場經營秩序,規范奶站經營行為,嚴厲打擊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短斤少兩、克扣奶農、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和不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加強龍頭企業的能力建設,支持企業盡快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完善經營管理與市場開發體系;加快企業現代化改造步伐,瞄准市場需求,開發名優新特產品,集中優勢力量培育和整合名牌產品,創造出一批特色突出、科技含量較高的龍江品牌產品,佔領市場,增強競爭力,擴大利潤空間,進而形成更強的市場開拓與基地牽動能力。各乳品加工企業還要加大對自身奶源基地的扶持力度,為基地場戶提供更加有效的技術、信息、金融及收購服務,切實把第一車間建設好。按奶源基地布局規劃,龍頭企業要加快自有機械化奶站建設,提高基地內機械化奶站的覆蓋率,方便養殖場戶交售原奶和進行質量價格評定。並通過利益對接紐帶,使龍頭與基地場戶連在一起,形成互促互帶的良性格局。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