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2日訊 16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了國家質檢總局對全國嬰幼兒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抽檢結果的通報,包括三鹿、伊利、蒙牛、聖元、雅士利等在內的22個廠家、69批次產品中檢出三聚氰胺。業界專家指出,中國奶粉行業遭遇從未有過的信任危機,未來,像飛鶴乳業一樣自建牧場很可能是中國乳企的唯一出路。
三鹿事件暴露出散戶奶質量不可控的問題。早在數年前,包括央視《焦點訪談》在內的媒體就報道過奶販摻假事件,曾引起廣泛關注。該事件絕非個別現象,也絕不是一打就靈的。石家莊華牧牧業一位馬姓人士告訴記者,根源在於『奶農已經被廠家壓榨到無法生存的地步,他舉例說,現在一頭奶牛一天至少得吃40多塊錢的料,一天纔能擠30公斤奶,一公斤牛奶也就賣個4塊多錢。算上為牛防病治病和人工費等開支,農民基本已無利潤。而制造一斤假奶,成本只有0.4元,有暴利可圖。
資料顯示,就產量而言,散養一般奶牛單產為4噸/年左右,而集約化現代牧場則高達9.5噸/年。特別是集約化現代牧場奶牛不僅能成倍提高產奶量,而且奶的質量得到極大提高——蛋白質含量及其他營養成分大幅提高,細菌指數卻數十倍下降。人們注意到,質檢總局本次檢查結果中,飛鶴奶粉全部合格。事實上,飛鶴不惜耗費巨資一直在自建牧場。它通過在美國上市融資,在北緯47度被公認為世界優質奶牛飼養帶上建設了2個超大型歐美國際示范牧場並投入使用,且計劃在5年內再建設10個萬頭國際標准化牧場,以確保奶源的質量和品質。
痛定思痛,乳品企業只有自己運營牧場,從源頭到車間全都掌控在自己手中,奶粉質量纔有絕對保障。然而,專家指出,建牧場門檻極高,需要高技術、高資本投入和非常專業的人纔。正是因為這些限制,這麼多年來,中國乳品企業自建的大型牧場纔寥寥無幾。毫無疑問,中國乳業市場將迎來大洗牌,而自有牧場數將起關鍵作用,甚至完全可能決定企業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