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檢查正在穩定運行的23號機組。
東北網10月27日訊 日前,由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制造的三峽工程第四臺國產化70萬千瓦機組——23號機組在經歷了安裝、調試、試運行後正式移交三峽電廠投入商業運行。作為哈電機在三峽右岸建立的最後一臺發電機組,該機組以其穩定的運行成為三峽電廠綜合性能最好的機組之一。哈電機也由此完美地完成自主創新橕杆跳,登上了世界水電之巔。
螞蟻啃骨頭正果終修成
投標三峽左岸機組時,哈電機與法國阿爾斯通捆綁上陣,獲得聯合承制8臺機組的制造任務,哈電機作為『打工仔』實現了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中國制造』。當三峽右岸招標時,哈電機作為獨立的承包商,與『前老板』同臺競技,並一舉中標,奪得了三峽右岸4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設計、制造合同,實現了『中國智造』。
『引進技術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同時引進的技術若不創新、不應用、不發展,也會落伍。』正是意識到這種危機,為了避免出現『引進—吸收—再引進』這樣一個不斷循環的不利局面,哈電機選擇了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自主創新之路。正是這種『螞蟻啃骨頭』的精神,讓哈電機終成正果。通過對三峽左岸電站機組的技術引進及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創新,哈電機在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的水力性能開發和設計技術上得到了全面的提昇,在此過程中,哈電機研發了一系列世界一流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水輪機轉輪等多項技術成果,在招標過程中驗證試驗,哈電機研發的轉輪的確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而且在某些技術環節上,哈電機的技術比左岸全部引進的機組性能還有提高。
大膽應用突破禁區
哈電機在三峽右岸大型發電機組的招標中首次使用了空冷技術,這在當時的大型發電機組制造市場還是一個禁區。目前,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是在大型發電機組上使用水冷技術。與水冷技術相比,空冷技術具備經濟實惠、維護方便而且安全性好等諸多優點。
據了解,70萬千瓦機組空冷技術重大的技術突破是線圈的風冷技術。線圈是水輪發電機組的心髒部分,國外水輪發電機組線圈都是采用水冷技術,水冷系統出現故障難以維修,同時佔地面積過大。而哈電機制造的機組成功將這一系統改成了不另外佔地的風冷,並且冷卻效果遠遠好於國外的水冷系統,最新投用的23號機組所有線圈的最大溫差不超過1.5度,僅這一項技術就至少領先國外3~5年。
此外,在機組的穩定性上,哈電機通過設計理論創新和多輪優化設計與試驗,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混流式L型葉片轉輪』,完全消除了運行范圍內存在振動帶的問題,成為三峽工程中穩定性最好的機組。
登上世界水電之巔
目前,哈電機諸如在水輪機水力開發技術方面,水輪機模型轉輪效率,在絕緣技術研究方面,推力軸承試驗研究等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或取得國際領先地位。特別是在水輪機轉輪、發電機及線棒等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今『學業有成』的哈電機在短短的幾年裡,已接下了為全國十七八個電站制造59臺60~70萬千瓦機組的單子,現在無論是在龍灘、向家壩還是拉西瓦、溪洛渡等水電項目的建設工地上都可以看到哈電機人的身影,而由三峽大壩所引進的技術目前也已在全國開花結果。
目前,哈電機為溪洛渡和向家壩制造的77萬千瓦機組和80萬千瓦機組正在緊張生產中。再過2年,這裡將新添國產最大80萬千瓦空冷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