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7日訊 深秋季節,對於阿城區紅星鄉海東朝鮮族村轉山屯農民白贊浩來說,沒有比現在更忙的了。先是帶著自己的大米參加了北京的中國農博會,接著又發往北京10噸鴨稻大米,在北京建立鴨稻大米銷售點。
白贊浩屬於鑽研型農民。2004年,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他通過海林市的朝鮮族親屬獲悉當地已經開始試種韓國的鴨稻大米。鴨稻米,就是插秧後,把鴨子放到稻田裡,讓鴨子治蟲除草肥田的有機稻。2005年春,他和村黨支部李書記試種了100多畝,有人認為他神經有問題。面對村民的冷嘲熱諷,他沒有退縮。從地塊選擇、肥料施用、田間管理、鴨雛選擇、產品生產等方面,他都按照嚴格的技術標准進行操作。由於對田間稻鴨的管理沒有實踐經驗,他就在地裡搭上一個窩棚整天整夜吃住在地裡,對鴨子進行細心地觀察和照料,終於掌握了稻鴨田間管理技術。從春季到夏季,雪白的鴨子穿梭於綠色的水田中,讓人有種江南水鄉的感覺。有了鴨子,水田裡就不能撒化肥和農藥。到了8月5日水稻灌漿之前,一只只肥胖的鴨子被趕出稻田賣掉。白贊浩粗略一算水稻產量,他的鴨稻米沒有歷年的產量高,但做出的大米飯卻比過去的大米香甜。白贊浩成功了,他種植的鴨稻米經有關部門檢測,達到了綠色食品的標准,他的鴨稻米當時以高於市場普通大米一元多的價格出售。村民沒有了懷疑的目光,許多村民要求種植鴨稻米,求他給予技術上的支持。
今年,為擴大阿城區優質稻米生產規模,打造稻米特色品牌,阿城區委、區政府根據白贊浩的經驗,決定發展鴨稻米種植面積5000畝,對於種植鴨稻米的農戶,每畝給予補貼50元。此項目實施,鴨稻米種植技術的推廣無疑是一個關鍵的環節,在農委及金京稻米專業合作社的協調下,白贊浩勇挑重擔,承擔起了技術規程的制定和講課任務。他不辭辛苦地編寫技術規程,又不計報酬到各鄉鎮為農民講課。今年年初,他共為推廣鴨稻米種植技術付出近30個工作日,講課10多個場次,培訓農民500多人。他還把電話號碼給了接受培訓的農戶,以便日後諮詢。
白贊浩的辛苦得到了回報,今年阿城區的5000畝鴨稻獲得了大豐收。豐收後大米怎麼賣出去,卻成了農民的一塊心病。於是,白贊浩和金京稻米專業合作社理事們紛紛背著大米來到北京。他們租住了一個臨街的房子,將自己的大米做成香噴噴的米飯,讓過往的北京市民親口品嘗。這樣的傳統辦法竟然非常有效。他們運過去的10噸鴨稻大米竟然以每公斤20元的價格全部被市民搶購,還有許多市民要求訂貨。而這種鴨稻米在黑龍江也創造出每公斤10元的高價。
如今60歲的白贊浩做了一輩子要種出高品種大米的夢想實現了。他告訴記者,現在,他們的金京稻米專業合作社已經在哈市設立專門的阿城鴨稻綠色大米經銷點。相信哈爾濱人很快就能品嘗到他的高品質大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