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遲子建獲茅盾文學獎 成惟一獲獎東三省作家
2008-10-29 09:52:15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在剛剛揭曉的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選結果中,賈平凹的《秦腔》、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麥家的《暗算》、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四部作品榜上有名。我省作家遲子建,亦成為惟一一位獲此殊榮的東北三省作家。

  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而設立的,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每四年評選一次,被視為中國文學界長篇小說類的最高獎。本屆茅盾文學獎作品的評選范圍是2003年到2006年出版的13萬字以上的長篇小說。經過初評共有24部作品入圍最後終評,包括莫言的《四拾壹炮》、楊志軍的《藏獒》、王蒙的《青狐》、畢飛宇的《平原》、史鐵生的《我的丁一之旅》、王立純的《月亮上的篝火》等。為做好評獎工作,中國作協組成了以鐵凝為主任,陳建功、李存葆為副主任的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歷時六個月,通過初選小組的遴選以及評委會的終評程序,四部獲獎作品脫穎而出。

  遲子建是中國作協第六屆全委會委員,黑龍江省作協副主席,一級作家。她1964年出生於中國的北極村——漠河,童年在黑龍江畔度過。1984年畢業於大興安嶺師范學校,1987年入北京師范大學與魯迅文學院聯辦的研究生班學習。1990年畢業後到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工作至今。她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五百萬字,出版單行本四十餘部。曾三獲魯迅文學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項。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在《收獲》雜志上登載,並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於2005年12月出版以來,受到讀者和評論家的熱切關注。這是我國第一部描述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的長篇小說。作品以最後一位女酋長的一天講述了一個民族一百年的歷史,展現了這個弱小民族頑強的抗爭和優美的愛情。被評論界稱贊為:語言精妙,以簡約之美寫活了一群鮮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溫克人。以小見大,以一曲對弱小民族的挽歌,寫出了人類歷史進程中的悲哀,其文學主題具有史詩品格與世界意義。

  遲子建將小說的結構比作四個樂章:《清晨》單純清新,悠揚浪漫;《正午》沈靜舒緩、端莊雄渾;《黃昏》疾風暴雨,斑駁雜響;《尾聲》和諧安恬,滿懷憧憬。她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是我唱的一支蒼涼的長歌。2004年8月,遲子建專程到根河市,通過追蹤馴鹿的足跡找到了山上的獵民點,找到了筆下女酋長的原型,傾聽她們內心的苦楚和哀愁,她被女酋長和女薩滿的生命觀深深打動了。之後用三個月的時間集中閱讀鄂溫克歷史和風俗的研究資料,做了幾萬字的筆記。

  遲子建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浸透著我對歷史的思考,當然這種對歷史的思考不是孤立和割裂的,它與現實還是有著很大的關聯。我覺得僅僅憑吊歷史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能把歷史作為『現實』來看待,作品纔會有力量。在我眼中,真正的歷史在民間,編織歷史的大都是小人物。因為只有從他們身上,纔能體現最日常的生活圖景,而歷史正是由無數的日常生活畫面連綴而成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雖然只有20多萬字的篇幅,但我在裡面講述的卻是鄂溫克的一個部落近100年的歷史,而且舞臺只有一座,就是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森林,寫作的難度也就更大一些。它其實是我的中短篇小說在藝術上的一個延伸,不同的是,寫作這部長篇時激情更為飽滿,其中浸潤著我對那片土地揮之不去的深深的依戀之情和對流逝的詩意生活的拾取。我其實想借助那片廣袤的山林和游獵在山林中的這支以飼養馴鹿為生的部落,寫出人類文明進程中所遇到的尷尬、悲哀和無奈。

  據悉,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大會將於11月2日在茅盾故裡浙江桐鄉烏鎮舉行。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