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31日訊 最新實割實測數據顯示,今年雞西市糧食平均畝產367公斤,同比增加30公斤,增長8.9%。其中,水稻、玉米、大豆畝產分別達523公斤、511公斤和170公斤,同比分別增長5%、8.3%和24.1%。今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50萬畝,同比減少7萬畝,但總產量達20.2億公斤(不含農墾系統),同比增加1.45億公斤,增長7.6%。農業總產值73.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80元。多項統計數據刷新歷史,再創新高。
今年,雞西農業生產工作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積極采取多種得力舉措,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再上層樓。
惠農政策深入實施,激發了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雞西市委、市政府把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列為為農民辦實事之首,2008年全市農民獲得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達到3.3億元,比去年增加近2.3億元,農民人均受益486元。
農業科技投入大幅提高,農技推廣力度前所未有。推廣以水稻超早育苗、玉米密植栽培、大豆窄行密植、測土配方施肥、糧食作物標准化生產等為主的10項農業新技術,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5%,大大激發和釋放了糧食增產潛力。在3年試驗示范基礎上,重點推廣水稻大缽體育苗新技術,鼓勵使用生育期長的優良品種,大棚標准化育苗覆蓋率全面提高。對郊區新建的820棟育苗大棚,市政府每棟補貼1500元,區、鄉補貼400元;對采用大缽體超早育苗的農戶,市政府每畝補助30元,各縣(市)、區政府也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扶持。據統計,今年雞西市各級政府共拿出專項補貼資金300多萬元,全市水稻大棚育苗達90%以上,6個區全部實現大棚育苗,其中鋼架大棚達90%以上。育苗技術、插秧、收割標准化,全市水稻標准化機插率、機械收割率達90%。與農場合作共建鄉鎮均建立了科技示范園區,共計82個。今年水稻大缽體超早育苗技術推廣面積達10萬畝,畝均增產300多斤,成為今年該市糧食產量大幅增加的主導因素之一。
早准備、早預防,最大限度消除春旱、低溫、寡照等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進入大田播種期後,天氣逐漸好轉,全市降水充足,氣溫較高,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田間管理,為糧食大豐收奠定了良好基礎。
農業生產服務到位。從年初開始,該市先後成立了備春耕生產、水稻『兩防一促』和秋收督導組,比去年提前8天完成秋收任務。全市全年下鄉為農服務的農業工作和技術人員達1萬人次,發揮了突出作用。
提高農業標准化水平,為糧食增產提供了動力。積極推進和實施場縣共建,全面引入農場農業生產先進經驗,在水稻標准化育苗、春播、整地、收獲等重要生產環節全面『復制』農場模式,標准化水平邁上新臺階。
全面提昇農機化和農田水利設施水平,為糧食增產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擁有各種大中型拖拉機1.8萬多臺(套),農機總動力達142萬千瓦時,僅秋收期間農機作業面積就達到400多萬畝。該市國家大型優質水稻項目、各種農田水利設施項目建設緊鑼密鼓,作用突顯。
采訪中記者還從農業部門了解到,下一步雞西市將繼續加大投入和中低產田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同時下功夫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改善品質、推廣科技、主攻單產。到2012年,糧食總產力爭突破50億斤大關。其中,僅推廣大缽體超早育苗技術100萬畝,水稻就可增產1.5億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