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市理財市場調查:預期收益迷人眼 盲目跟風隱患多
2008-11-04 07:32:2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徐光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4日訊 進入10月,哈爾濱的天氣開始轉涼。隨著天氣降溫的,還有市民趙女士的理財熱情:早在兩個月前,她突然發現:放在銀行裡的錢竟也虧了本!

  其實,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全國幾乎所有銀行的理財產品都出現『零收益』甚至『負收益』。來自市發改委的消息表明,8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儲蓄存款餘額為1798.6億元,比上月增加28.3億元,增幅1.60%,儲蓄存款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專業人士分析認為,除受國內股市震蕩影響,股民、基民減倉使部分資金回流儲蓄外,上年銀行類理財產品陸續到期,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相差較大,導致居民購買理財產品的欲望降低轉為儲蓄也是重要原因。

  『穩健型』產品一年虧12%

  去年7月,在媒體工作的趙女士經熟人介紹花10萬元購買了某銀行的『穩健型』理財產品,產品說明書上標明:『理財計劃投資期限為一年,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預期年收益率有望達到4%—20%。』趙女士認為:『最低收益怎麼也得4%吧,這可比銀行利率高多了。』

  事實上,該理財產品從認購登記日起,年化收益率就開始一路下跌,在其購買後的第四個月,其年化收益率從56%狂跌到4.9%,暴跌了約51%,此後更是一路下滑。由於說明書上注明銀行方面不提供對賬單,在第二個公開贖回期,銀行理財經理也沒告知她收益變化情況。

  直到今年8月,該理財產品到期,趙女士纔發現,不但預想的高收益沒有實現,還虧本了:實際收益竟是負12%多,虧本1萬多元。趙女士詢問銀行,對方答復說,她購買的是非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當初在合同上是標明的。趙女士再回頭翻看合同,確實如銀行所說,自己也確實在合同上簽了字。

  在承認自己沒有具備基本的理財知識就盲目理財的同時,趙女士回憶購買時的情景後認為:『銷售人員的講解使我只看到了到這個產品的優點,現在看來整個過程就是一種銷售技巧。』至於『預期收益4%—20%』,直到被告知虧本前趙女士還一直認為最低收益是4%。

  由於虧了上萬元,雖然該期理財產品已過期限兩個月,但取出來感覺更不劃算,趙女士選擇了『申請延期』,期望該理財產品『回本』,不過截至10月底,其收益率依舊沒有『好轉』。趙女士表示,自己以後再也不買理財產品了。

  理財產品也存在『劣質品』

  業內人士指出,理財產品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只在理想狀態下實現,很多產品的實際收益率都達不到預期收益,有些投資顆粒無收甚至是負收益。

  像趙女士一樣,許多市民當初單憑收益誘人的促銷廣告,在還未搞清楚所購買的理財產品究竟為何物時,就在銀行工作人員的游說下盲目購買了非保本、高風險型的理財產品。

  同樣購買了該期理財產品的一位市民不滿地說,我們買的又不是進取型理財產品,要這樣,『穩健型』(避險型)和『進取型』乾嘛還要區分?如果產品說明中的『預期年收益率遠遠高於同期存款利率』的解釋為『只是可能,不是一定』,那麼『總體風險較小』又怎麼解釋?

  雖然有銀行人員稱他們售出的產品全部都是經過銀監會審批的,客戶也是看完產品說明後自己簽了協議的,整個產品售出完全符合法律程序,但很多投資者則說,很多內容根本就沒看懂,當初是聽銷售人員介紹後買的。他們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銷售人員介紹起理財產品來讓人感覺沒什麼風險,買了就能賺到錢。

  近來業內人士對理財產品的質疑聲也不斷。在今年3月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08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發布會上,有業內人士直言:『去年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中,有不少投資價值極低,甚至可被稱為「垃圾」。』尤其是針對這一年來爭議很大的QDII產品,浦發銀行哈爾濱分行國際金融理財師李智海指出,雖然從程序上看,QDII產品只是投資機構按照合同約定,把投資者的錢拿到境外去投資,但它給很多投資者帶來慘重損失,稱之為『劣質產品』也不為過。

  投資市民把『預期收益』當成『收益』

  與當初理財市場的膨脹式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爾濱市加入投資大軍的諸多投資者理財知識的嚴重匱乏。

  浦發銀行哈爾濱分行的國際金融理財師李智海告訴記者,其客戶中約有九成不懂理財產品。一些市民在購買個人理財產品時,由於對其性質不了解,往往認為只要買了投資理財產品就能獲得高於同期銀行儲蓄利率的收益,『只看其利、不知其弊』,把『預期收益』理解為『收益』,而對需承擔的投資風險、合同條款等知之甚少。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人對銀行理財產品最基本的常識都不具備。投資范圍直接決定理財產品風險的大小,當記者詢問一位購買了某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其購買產品的投資范圍是什麼時,他說『不知道』;一位家長把孩子的學費拿去購買理財產品,事後纔發現這錢到期纔能取出。很多儲戶在辦理存取業務時,聽到銷售人員的介紹後,當場就決定購買。一位市民這樣告訴記者:『反正錢也是放在銀行裡,丟不了。』

  太平人壽黑龍江分公司辦公室經理王新告訴記者,由於投資者普遍把理財當作短期行為,期望理財回報期往往是1年或最多2年以下,甚至更短,在這種『急功近利』心態下,投資者很容易被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所誤導。

  『理財產品的收益是「預期」,僅是一種可能性而已。』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鑒於目前不景氣的整體市場狀況,理財產品的毛年化收益率達到8%就很不錯了,而銀行理財產品運營成本一般約佔產品收益的3%,這樣推算,如果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中標出的年化收益率超出5%,則意味著預期收益有相當大的水分存在。

  銷售人員任務重壓下『忽悠』客戶

  『每當理財產品到期時,都會有客戶投訴,因為實際收入與「預期收益」出入較大,或是零收益、甚至負收益。』一些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除了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缺乏應有的了解外,部分銀行的銷售也存在諸多問題,如向不具備理財知識的客戶推薦產品時只談收益淡化風險、口頭解讀與實際合同差異較大等,成為產生糾紛的主要原因。

  近期,記者在走訪哈爾濱市部分銀行時也發現,理財產品銷售人員一般都是反復強調產品的預期收益、熱心推薦產品的種類,對產品風險很少有恰當的提醒,而不規范的銷售行為更是不在少數。在中山路一家銀行,記者以購買者的身份諮詢某款理財產品,銷售人員講解時直接把『預期利率』稱為『利率』進行介紹,除了其在一張草紙上臨時抄寫的『產品說明』標出當期產品類別和『利率』外,整個過程中都沒有提供正規的產品說明書。隨後記者又去了上海街的一家銀行,雖然該網點提供了產品說明書,但銷售人員只推薦記者看第一頁的產品投資收益說明正文,並表示該款產品一般都能達到預期收益。見記者翻看第二頁的風險提示,該銷售人員馬上說:『這就不要看了,國家規定必須加進去的,看了你會嚇壞的。』

  而部分銀行的『全員營銷』策略,不能不成為誤導購買最終產生糾紛的重要原因。

  2005年9月國家銀監局頒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第二十條明確規定:『禁止一般產品銷售人員向客戶提供理財投資諮詢顧問意見、銷售理財計劃。客戶在辦理一般產品業務時,如需要銀行提供相關個人理財顧問服務,一般產品銷售和服務人員應將客戶移交理財業務人員。』但是,在本地一些銀行,賣理財產品的不是專業人士,而是全員都賣:櫃臺人員、各種內勤員工……有的銀行開保險櫃的都向客戶賣理財產品。有些銀行即使是專業人員銷售,在專業人員忙不過來或缺崗時,其他人員也會『臨時代班』。

  招商銀行哈爾濱分行國際金融理財師張曉偉告訴記者,理財產品從業人員首先應對自身所賣產品有全面的了解,其次還要對投資客戶有相應的了解。但他對哈爾濱市部分銀行暗訪後發現,有銀行銷售人員連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都分不清。而另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因為一些銷售人員不是專業人員,竟采取『硬背』的方式來『理解』產品。

  在這樣的素質下,部分銷售人員為追求業績誇大收益誤導客戶,致使客戶理解的風險、收益與實際有相當大的落差。

  另外,銀行在推出理財產品時往往給銷售人員一定的銷售任務或將其銷售情況列入個人業績:完成任務,有相應獎勵;完不成任務,倒扣獎金。在任務『重壓』下,面對『無知』的投資者,一些銷售人員淡化風險,強調收益,花說柳說『忽悠』客戶。一位理財師說,銀行把理財產品作為『產品』銷售的本身,就決定了銷售人員首先要考慮的是怎樣把理財產品賣出去。

  正確看理財理財產品=風險+收益

  對於理財產品本身的問題,無論是網上曠日持久的『口水戰』,還是投資者的『現身說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針對層出不窮的『負收益』、『零收益』產品,很多投資者質疑這些產品在設計上是否合理?

  招商銀行哈爾濱分行國際金融理財師張曉偉認為,理財產品的設計只能是事先估計,盈虧事後纔能看出來。理財產品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關鍵在於投資者的選擇。浦發銀行哈爾濱分行國際金融理財師李智海表示,市場上出現零收益、負收益的理財產品是正常現象。不過,在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賣出的理財產品名目繁多,別說是普通投資者,就連專業理財顧問看起來都要費好大勁,而這些理財產品又恰恰良莠不齊。

  其次是對銀行理財產品透明度質疑。

  在這方面,除了較為專業和深層的收費標准、操作流程的透明度存在爭議外,令大部分普通投資者不滿的是,購買理財產品後,一直不知道自己當前的收益情況。幾乎所有銀行在產品說明書上都明確標明『本理財計劃不提供對賬單』,客戶只能通過銀行網站、客服電話或營業網點纔能了解。對此,一家銀行的理財師稱,這樣做是為了避免郵寄對賬單出錯時造成的客戶隱私泄露。但有投資者認為,銀行提供理財業務,收取委托管理費,向客戶提供書面信息披露實屬應當。

  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李伏安表示,理財產品的最後收益高低,不管是與存款利率還是與大市比,一定要有一個平均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算盈利,低於平均水平算虧本,不可能所有人都在平均水平之上。市場上不可能不出現零收益、負收益的理財產品。

  『把理財單純看作賣投資產品,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財。』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會長、中國金融理財標准委員會主任委員劉鴻儒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應把理財從賣產品轉化到全面為客戶進行人生和財務規劃上來。

  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對理財產品應有清醒認識,它們既不是儲蓄,也不是搖錢樹,而是收益與風險並存的投資渠道:一方面,預期收益≠實際收益,理財期滿最終實現的收益,很可能與預期收益有偏差;另一方面,口頭宣傳≠合同約定,一切要以合同文本為准。由於這兩方面存在諸多突出問題,多位理財師指出,投資人對於看不懂的合同不應簽字,對於不理解的理財產品不應購買。

  理財產品的『拋物線』歷程

  理財產品在哈爾濱出現幾乎與全國同步,已走過了5年的時間。

  2003年初,光大銀行在哈推出第一款理財產品,除了中高端客戶,初時並不為大眾所了解。2004年和2005年,已經有多家銀行推出了理財產品,但其銷售業績平平。

  2006年下半年,由於當時銀行利率較低,銀行理財產品以風險較小、實際收益頗豐的面目被眾多投資者所看好,銷售開始上昇。

  2007年『5·30』之後,隨著股市下跌、基金低迷,各大銀行的理財產品乘勢而起,本地理財產品銷售開始明顯上昇。

  為了銷售理財產品,很多銀行都在營業廳顯要位置掛上宣傳牌,以醒目的字號標明預期收益。銷售人員更是熱心地向辦理銀行業務的顧客講解理財產品的好處,『存錢不如購買理財產品』成為他們的口頭禪,一些銀行甚至派銷售人員到超市、商場、社區裡散發傳單,電視、廣播、報紙上的理財產品廣告鋪天蓋地……很多市民發現,連市區裡的公交車上也貼上了理財廣告,而手機更是隔三岔五地收到理財產品廣告短信。

  在股市劇烈震蕩、方向不明的形勢下,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成為投資者的首選,各家銀行紛紛把銷售理財產品列入其主要業務。

  今年3月,哈爾濱市多家銀行又推出高收益理財產品,稱『預期年收益率可達15%』、『6個月穩獲收益4%-15%』……和平路上一家銀行推出的某款中長期型理財產品甚至稱『最高收益率可達20%-30%』。有知情者透露,這些『高收益』產品『忽悠』成分居高。

  今年4月,銀監會經過統計明確指出:銀行理財產品存在六大問題,其中未能按照符合客戶利益和風險承受能力設計理財產品成為首要問題。在銀監會宣布全國范圍內徹查銀行理財產品之後,很多銀行開始整頓,營業網點將理財產品宣傳資料全部下架,一時間,各營業廳一向大肆鋪張的宣傳信息銷聲匿跡。

  同時,由於美國次貸危機給中國銀行業帶來的影響,以及今年市場的不穩定走勢,大量理財產品『零收益』、『負收益』已經陸續出現。如今,各銀行的理財產品雖依舊層出不窮,但卻相對低調了許多。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