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4日訊 日前,伊春市在嘉蔭縣開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文物調查活動,獲取了重要發現,首次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改寫了我市早期人類居住的歷史。
10月22日,按計劃和了解的線索,調查隊來到保興鄉東興村常興屯村民柳金良家耕地中。此地點東距黑龍江3公裡,西距綏濱至嘉蔭公路600米,屬黑龍江右岸二級階地,地表由北向南呈漫坡地勢,這種地形、地貌是古人類選擇居住地的理想場所。調查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於匯歷首先發現了一件古石器。隨後,在東西130米、南北80米的耕地中展開了地毯式踏查,在地表層陸續撿拾到32件古石器,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等。石器呈淺灰色,石質細密堅硬。這些石器人工打制的痕跡非常明顯,舊石器時代人類使用的工具是比較粗糙的打制石器,我們所發現的這些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人工打制工具的特征相吻合,可以斷定這些石器為舊石器時代人類的勞動工具。石器發現地點當屬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初步推定距今約2萬年左右。這個時期的遺址在我省北部地區很少見到,這次發現填補了伊春地區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空白,改寫了我市早期人類居住的歷史,表明這一時期嘉蔭一帶黑龍江流域就有人類在此生活和從事漁獵、狩獵、采集活動。這處重要遺址的發現,對我省早期人類分布和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這次田野文物調查中,在保興鄉十裡河子村西3公裡處黑龍江右岸,還新發現了瓷碗片、三八式子彈殼,時代為民國時期。
同時,按照普查要求,他們還對嘉蔭地區已有的當代烈士墓、青銅至清代永安遺址、龍骨山恐龍化石遺址、金代靠江墓葬遺址、青銅時期保興遺址、漢魏時期仁和古城遺址、清代觀音山廟址、嘉蔭靶場古生物化石遺址、解放戰爭時期烏拉嘎烈士墓、新石器至青銅時期仁合大橋等十幾處遺址進行了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