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日訊 今天出版的《黑龍江日報》發表評論,全文如下:
今年是我國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30周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26周年。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催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將進一步推進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回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對於解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回顧
發展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衝破『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1979年鄧小平同志指出,『市場經濟不只限於資本主義』;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十三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做出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乾問題的決定》;黨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做出了《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乾問題的決定》;十七大繼續提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歷史背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是兩次解放思想、兩次理論突破的必然結果。第一次是1978年的真理標准大討論,解放思想,突破『兩個凡是』的僵化理論,重新恢復和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了前提條件。第二次解放思想,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中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個精闢的論斷,富有革命家的膽識和巨大理論勇氣,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汲取了前蘇聯和東歐失敗的教訓,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主要內容。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願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國家計劃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四大還提出,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要認真抓好轉換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制;加快市場體系的培育;深化分配制度和社會職能的轉變。
重大意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於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新,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開放水平,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解決的重要問題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30年來,經過兩次解放思想、兩次理論突破,在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中國社會經濟的大轉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但是還存在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影響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改變,社會分化加劇;民主法治與擴大人民民主和市場經濟要求還不適應;環境惡化;腐敗等問題。如何解決上述問題,胡錦濤總書記再次發出了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的號召。結合實際,應該抓住主要矛盾,著重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發展。現在,由於經濟發展而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太大了。我國GDP的總量佔世界的5.5%,但是消耗的資源佔世界的15%;現有70%河流受到污染、40%農田受到影響、1/3的國土被酸雨覆蓋、3億農民喝不到乾淨的水、4億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鮮空氣。環境污染已佔GDP的10%。解決上述問題根本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經濟發展——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要加快資源稅改革;要發展循環經濟;要通過市場化的方法配置礦產資源。
建設服務型政府。政府職能要轉到為市場主體創造平等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上來;轉到為人民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持續的和諧環境和服務上來;特別是要解決好人民快速增長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需求和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如公費醫療、教育、食品安全等。政府要依法行政,特別要采取措施防止政府部門通過立法強化自己的部門利益。要明確政府的公共職能,防止政府在轉型中越位、缺位、錯位的問題。要完善政府的行為監督機制,形成政務公開制度,充分發揮審計、監察、新聞媒體和人民的監督作用。按照十七大要求的,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的改革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深化。應該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統一。黨的十三大就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應該把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具體化。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應將政府工作報告、常委會召開前應將政府提交審議的涉及國計民生的報告、立法草案在媒體上公開發表,征求公民的意見和建議。應該按法律規定,對政府組成人員實行差額選舉,給代表和委員以更多的選擇權;應該在對政府組成人員任職前、在醞釀階段采取一定措施讓代表及常委會組成人員真實、詳細地了解任職人員情況;應該在代表中增加新階層代表的比例,在常委會中增加專職委員的比例,在常委會組成人員中注意界別代表和區域代表的平衡。應該采取措施,實現財政指導思想由『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向公共財政的徹底轉變,應該進行預算管理體制改革,把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內,轉移支付資金納入預算審查,由人大組織專門機構和人員編制年度預算,具體要到款、到目、到項,積極解決審查預算『內行看不懂,外行看不明白』的問題,時間應和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時間相吻合。必要時對大項目資金實行『單項審議和表決』。將審計部門劃歸人大,解決審計部門亞權力的問題。建立收入與事權相統一的財稅體制。應積極建議全國人大修改《預算法》。當年通過的《預算法》,在市場經濟剛剛起步、分稅制初步運轉的大環境下,秉承了初期立法『宜粗不宜細』的原則,現在預算失衡、預算失控,財政利益『扭曲』了財政體制,預算超收收入已難讓人大名正言順地監督,立法嚴重滯後,使納稅人權利缺失。
當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還會出現許多新問題,如,如何改善金融環境,減少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抑制物價的過快上漲等,這就要求我們:今後要深化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正確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驗;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這樣,纔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作者系省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