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4日訊 題:黑龍江援建前線指揮部情系『劍門蜀道』
東北網記者 顧碩
編者按:2008年5月12日,一個注定被永遠載入史冊的日子!那一刻,晴天霹靂,地動山搖,數萬人被埋入廢墟,美麗的家園變得支離破碎。這場突如其來的特大災難,嚴重波及歷史文化大縣劍閣,造成房屋毀損,人員傷亡。劍閣的特大災情,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6月13日中央會議確定,黑龍江省對口支援四川省劍閣縣災後重建。三個月來,黑龍江省按照上級要求,結合劍閣縣災後重建的實際,探索創新,形成了一套符合援建工作實際的思路、機制,有力地推動了援建工作的開展。
地震摧毀了學校、摧毀了醫院,也摧毀了數以萬計的民房,全縣被毀房屋達到了85.7萬間。地震無情,人有情。在困難面前,黑龍江省支援劍閣縣災後重建前線指揮部12名工作人員於6月25號到達劍閣,同時帶來了第一批恢復重建項目。
肩負著黨中央、國務院重托,帶著對重災區劍閣人民的深情厚誼,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提出援建工作要辦好、辦實、辦快。從此,劍門關古鎮下就多了12名黑龍江人的身影。前線指揮部的12名工作人員不分晝夜,查看災情,查看學校、醫院等地房屋倒塌程度。並當即確定了『救險、救急、救民』的原則。為充分體現『救險、救急、救民』的原則,前線指揮部把工作重點放在了災民安置上。建立3個災民安置點、13所學校及5所醫院,為災民解決了根本問題。
窮不能窮教育 苦不能苦孩子
![]() |
劍閣縣沙溪中學學生在上課 |
![]() |
劍閣縣沙溪中學學生臨時宿捨 |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黑龍江省計劃援建劍閣縣新建13所中小學校,使2萬名中小學生得到實惠。走進沙溪中學,昔日那朗朗的讀書中又回蕩在耳畔。面對這一切,劍閣縣沙溪中學副校長聶安親激動地說:『感謝黑龍江省人民、黑龍江省領導對我們的支持和援助。栗省長曾親自到前線囑咐說「要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工期,不要影響學生正常上學」。因此,一年後我們的學校就將成為一個功能完善的一所新學校。黑龍江人把劍閣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他們做事比我們還主動、還著急。』
加強醫院建設 解決百姓看病難問題
![]() |
劍閣縣人民醫院總體規劃設計 |
由於劍閣縣是由新縣城和老縣城組成的,自從96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合格的綜合醫院,看病難的問題極為突出。黑龍江省前線指揮部在整體部署中,對醫院的建設也是一個重大項目。同時要求,既要保證醫院的醫療水平,又要保證醫院樓體的堅固性。黑龍江省援建隊對整個醫院的設計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一是加強抗震力度,增強抗震設施;二是休息區和工作區嚴格分開,體現了人性化服務,這個醫院的建成將填補了縣城沒有縣級綜合醫院的空白,也擴大了覆蓋的服務人群,大大提昇了醫院的服務能力。
![]() |
劍閣縣白龍鎮供水站工程全面啟動 |
建設供水站 解決群眾吃水難問題
在劍閣縣,除了新老縣城以外,白龍鎮可以說是地處要塞,但是由於當地的特殊氣候條件,當地人告訴記者,這裡是十年九旱,十旱九災。在地震中,白龍鎮供水站系統完全癱瘓,為了改變當地百姓飲水問題,前線指揮部走山進村,深入了解當地各方面情況,決定重新建設一個供水站,真正解決群眾吃水難的問題。
據了解,這個站的建成能夠滿足白龍鎮2萬到2.5萬人常年飲水。同時,也能滿足白龍鎮10到15年的發展需要。正因為沒有水,白龍鎮發展比較緩慢。如果把水的問題解決了,建成以後白龍鎮的發展一定會突飛猛進。為此,劍閣縣水利局局長何大姚說:『原來我們也極力想解決這個事情,但是因為資金不足,沒有徹底解決好。地震以後黑龍江援建我們劍閣縣,可以說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援助。』
每每想到白龍鎮的水將從自家水管噴湧出來的時候,白龍鎮的村民便會喜上眉梢,似乎向大家訴說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
![]() |
劍閣縣白龍鎮村民喜盼自來水 |
黑龍江美譽傳遍劍閣
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前線指揮部的12名成員馬不停蹄的往來於在劍閣縣的各個鄉村之間,在項目建設的同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作風贏得了當地百姓的廣泛贊譽和信任。當地群眾上訪,反映問題都點名要找前線指揮部,就連自己家閨女走失了,也要找前線指揮部派出所。黑龍江前線指揮部用他們的真心和誠意幫助劍閣的百姓,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四川省領導的高度贊譽,並提出將黑龍江省的援建模式向全國推廣。
對此,劍閣縣縣長何海生說:『我們要對黑龍江省的援建模式加以充分的肯定,並且要求其他省以及其他的縣要向黑龍江省劍閣縣這種模式學習。』黑龍江省援建隊始終如一把災區人民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情辦,把劍閣的事當作黑龍江的事情辦,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前線指揮部的同志就把『黑龍江』這三個字深深的烙印在災區人民的心中。
絕口不提『難』
面對榮譽,前線指揮部的同志都謙虛的說,做的還不夠,問到他們有什麼困難時,都擺手說沒有。可是我們知道,在這些看似剛強的漢子背後都有自己的牽掛。劉國會總指揮的母親臥病在床,劉雙副總指揮的女兒今年高考,副總指揮肖興民的腿裡現在還有鋼板,隊員陳林在是視頻裡聽到兒子第一聲叫爸爸。然而,面對責任與使命,他們毅然選擇了『捨小家、顧大家』,走在了人們最需要他們的最前線。
這是一種鞭策,更是一種激勵,讓前線指揮部的英雄們更加做好援建工作。試想,當三年後的劍閣縣新城全貌展現在人們面前時,相信,他們的笑容將會是最燦爛的。
記者手記:
是什麼拉近了龍江人與劍閣人的心?是責任,亦是信任。
『一座座校捨拔地而起,醫院、供水站工程全面啟動。』看到眼前取得的這些成效,援建前線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們無比欣慰,劍閣縣的人民更是激動萬分。
龍江人把劍閣人的事當成是自己的事,即使困難重重,也全力以赴,從不屈服。因為我們來自同一個國度,遠隔千山,也同樣是兄弟姐妹。劍閣人把龍江人當成是自己的親人,因為他們銘記,時刻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曾經給予過幫助的人。
龍江、劍閣,是一次偶然將兩地相連,但兩地情誼的淵遠流長必將成為一種必然。